常态化疫情防控要这样做!

“四早”四集中”“ 机制不变 紧抓重点人群、区域、场所……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胡兵通讯员王法成杨光朋

5月13日,德州市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暨卫生健康重点工作专题调度会议召开,旨在分析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特别是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抓细抓实卫生健康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工作任务。

聚焦常态化防控

在保持有效防控机制方面,保持组织领导机制不变,保持联防联控机制不变,保持“四早”“四集中”机制不变,保持专家指导与科学决策机制不变。

落实公共场所体温检测措施,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排查,做到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并按要求“早报告”,不得瞒报、漏报、迟报。

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尽快彻底查明可能的感染源,做好对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和追踪管理。落实“早隔离”措施,及时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无症状感染者继续按照“五个一律”的要求做好筛查和管理,对密切接触者实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可能的污染场所全面终末消毒。

依法依规、科学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单元(如楼栋、病区、居民小区、自然村组等),果断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锁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尽最大可能降低感染风险。及时公布防控区域相关信息。

不断提高定点医院救治能力,落实“早治疗”措施,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时有效全面收治轻症患者,减少向重症转化。坚持“四集中”,对重症患者实施多学科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做好重点人群防控

在做好境外来德人员闭环管理方面,落实境外来德人员提前3天报备要求,坚决做到信息报备、人员转运、隔离检测、医疗救治、后续管理“五个到位”,实施好从“国门”到“家门”的无缝对接与全链条管理。

省内口岸入境人员按规定“点对点”分别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进行诊治或隔离观察,在隔离期间按规定至少进行2次核酸和1次血清抗体检测;省外口岸入境中转人员就地诊治和集中隔离,治愈并完成医学观察或隔离期满后,一律乘飞机返回或“点对点”接回,抵达后立即按规定到集中服务点(隔离点)进行1次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所有境外来德人员隔离期满后,及时纳入当地疫情防控体系。

在做好重点地区来德人员服务管理方面,进一步压实村居(社区)和用工单位责任,提前进行疫情重点地区来德人员摸排。合理设置外来人员集中服务点(隔离点),优化登记服务流程。严格实行百分百健康检测,做好无症状感染者和出院患者健康管理。

紧抓重点领域防控

在加强医疗卫生领域常态化防控管理方面,各医疗机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针对不同数量确诊病例的应急处置预案和医疗救治预案。全力做好患者救治,定点医院不撤销、隔离病区不压缩、留观床位不减少,保留各级专家组和专家团队建制,充分发挥市县两级专家团队临床诊疗指导作用。

做好预检分诊,规范设置发热门诊,严格执行“三区两通道”管理要求,第一时间对疑似病例采取留观措施。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完善工作流程,做好环境通风管理,落实分区管理要求,强化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特别是发热门诊医护人员个人防护一定要到位,严格落实“一患一陪护”制度,原则上禁止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发热门诊患者、入(住)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全部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

在加强相对封闭式管理领域常态化防控管理方面,落实落细养老院、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监管场所等特殊场所的防控措施,制定周密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严防疫情输入和内部传播。严格人员出入管理,全面实施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服刑人员、老年人、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状况,出现新冠肺炎可疑症状,立即隔离观察并及时送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设置发热病区和隔离病房,对住院患者开展核酸检测。

在加强教育领域常态化防控管理方面,认真落实“一校一案”,严格执行开学条件核验制度,坚决守牢“条件不达标不开学”的底线。加强日常防控管理,做好学校师生员工中的六类重点人群摸排检测工作。实行“测温+健康绿码”入校,严格落实晨午晚一日三检和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引导患病师生员工及时就医,实行校外住宿教职员工和走读学生“两点一线”管理。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在加快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方面,实施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改革疾控机构薪酬管理制度,建立与重大疾病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公共卫生、医学检验等紧缺专业人员,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首席专家。

在加快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方面,扩增核酸检测机构数量,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在加快提升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方面,按照三级标准新建400张床位的市传染病防治中心。各县市区综合医院建立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科,8月底基本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规范建设发热门诊。

在加快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方面,建立常态化领导指挥体系,建立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编制重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动态分析研判疫情形势,根据疫情发展变化确定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和应对措施。整合优化应急物资保障管理职能,强化大数据支撑,保障医疗防护物资供应。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