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产业带就业铺起长效脱贫路

“以前在家种地收入不高,外出打工又不方便。现在村里合作社建成了蔬菜大棚,我在家门口就挣到钱了。 ”4月22日,武城县甲马营镇千户营村村民张惠君高兴地说。张惠君一家是千户营村的脱贫户,她因年龄较大又要照顾家里,不便外出,如今农忙时在家务农,闲暇时到大棚里打工,每天有80元的工资收入。

曾经,落后的基础设施、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成为了千户营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战脱贫攻坚的最大瓶颈。为改变这一现状,千户营村通过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充分利用财政扶持资金50万元,筹建了3个墙体式冬暖大棚。从2019年7月份开始立项到10月份大棚建成,仅用了3个月时间;从大棚建成到第一茬黄瓜出售,也只用了3个月。半年时间,千户营村一跃成为周边地区的“明星村”,凭借着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合作社将种植的蔬菜输送到了京津冀的菜市场。今年一季度,蔬菜销售额已突破7万元。“现在村集体有钱了,我们发展更有底气了,下一步准备开展‘户户通’等民生工程,补齐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 ”村党支部书记梁洪福说。

同样,在四女寺镇和洽社区日光温室大棚里,脱贫户王立英正在采摘西葫芦。“从刚开始的平地、播种、浇水到现在的采摘,我一直在这里干活,一天50元钱,不累也不耽误照顾孩子,很满足。”王立英拿着西葫芦,高兴得合不拢嘴。“通过合作社运营模式,凭借规模种植效应与经销商签订销售合同,保证了销售渠道,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符合村里的实际,深受村民欢迎。贫困群众可以通过参与项目务工获得工资收入,也可以通过项目分红获得股金收益,现在社区贫困户都已脱贫。 ”和洽社区李馆村党支部书记李景香介绍,由于合作社良好的运营模式,还带动非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中,建设了5个标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共同致富奔小康。

武城县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政策引领、项目带动、产业扶持,探索“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特色种植+贫困户”的模式,在84个村开展了84个项目,带动458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这一模式将乡村振兴与村集体增收、贫困户就业紧密对接,既建起贫困人口长效增收机制,又引导广大农民‘进会、入社、上链’,共同实现致富奔康。 ”武城县扶贫办主任董君说。

□吴华伏胜旺宗正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