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本教师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升级教与学方式 |新加坡教育带给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校长马瑞娟的启示

1月3日至3月27日,在山东省教育厅的统筹安排下,山东省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一行48人,远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教育管理硕士。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校长马瑞娟作为其中一员,就读的国立教育学院是新加坡唯一的教师教育学院,在QS世界大学教育学科排名中位列世界第12、亚洲第2。学院拥有治学一流的教师队伍、与时俱进的课程设计、先进完善的教学设施、高效人文的管理理念。在学习的同时,马瑞娟写下了学习中的感悟。

新加坡如何搞教育

严谨的教师培育与管理体系。在新加坡,要进入教师行业,必须经过专业的师范教育,通过考核合格取得教师资格证。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师范学院,全国的教师都是由此培养毕业,保证了入口关。其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的道路也是直接和明确的。一名新教师从教不久,学校领导就明确告诉其职业生涯的三种选择:教师—成熟教师—资深名师;教师—主任—校长;教师—科研实践—教育理论专家。学校也早早地把教师划分成几类:资深教师方向、科研方向和学校管理方向,然后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由专人负责,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与时偕行的教育理念和制度。新加坡的教育经历了四个阶段:求生存的阶段——求效率的阶段——因材施教的阶段——“以学生为本,以价值观为导向”的阶段,他们的国家教育大略为“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公民”——旨在把新加坡国民培养成为具有思考能力和奉献精神,以及对家庭和社会及国家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为此,他们推行更灵活和更多元化的教育制度,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完善的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新加坡特别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和品格养成教育,除了每天朝会要唱国歌、宣誓及日常的礼仪教育等,还有一门特别重要的课程《品格与公民教育》被列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其课程标准主要的考量是新趋势和世界走向,目标是传递价值观和培养技能,使学生学会承担家庭以及社会责任,同时也明白自己在打造国家未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想,这正是新加坡国民素质较高,对国家也非常认可的重要因素吧。

设施完备的学习和锻炼空间。在南大的校园里,除了有几个较大的图书馆,还到处摆放着供学生学习交流的桌椅。每所学校都有很大的操场,社区里建设有标准的笼式足球场、健身器材、人行步道,早晚都能看到锻炼的人群,真正实现随处可学、随时可练。

3个月的学习,对教育有了更多理性思考,当然最重要的是立足本土,学以致用;尊重差异,躬身实践。疫情当下,我们需要跳出窠臼,迎接不确定;我们也要勇于坚守,强化基本盘。

我们该如何做

培养人本主义教师。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完满人性。教师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因素。人本主义教师的特征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依需激励,通过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能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学校要通过创造有凝聚力的文化进行教师人文关怀,要形成共同认可的学校愿景和教师行为价值系统,通过引领教师广泛阅读形成大视野,拥有大胸怀,明白我们“根在哪里,魂在何处,路在何方”。

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人工智能时代,技术越进步,越要重视对人的价值引领,学校要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发挥其统领作用;要增厚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创造,宽容失败;要更加关注学生心理体验,帮助学生学习沟通和交流的技术方法,增强其社会性。要注重体育、艺术、劳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让学生体验美好,愉悦身心。

迭代升级教与学的方式。一场疫情让每位教师变身为在线主播,隔着屏幕,无法及时捕捉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扮演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资源的推荐者、分享者、共同体的学习者、教练和帮扶者,而这些也正是一位教师应该有的角色。相应地,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更多地采用任务式、情境式、项目式、主题式、综合性学习,激活学习动机,激发已有的知识经验,多感官参与,多形式体验;还有共同体学习、洞穴式学习,既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讨论,又有独处时刻的自主静思。

让环境为教育教学赋能。学校环境与育人功能直接相关,大班额彻底消除后,应充分拓宽场域边界,为空间注入课程基因,把教学资源放在离师生最近的地方。比如图书放在教室里、走廊里,音乐、美术、信息、场馆等设备设施,全天候对学生开放。打破固定功能的设计思维,促进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空间资源的相互转化,给学生提供更多活动与交往空间,弥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营造师生心理感觉最舒适和最安全的空间形态。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滕璐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