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他捐出身上唯一健康的眼角膜

癌细胞侵蚀了多个器官,2岁的范振旗仍然决定5 “留一份爱在人间”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汤锦瑶通讯员陈冬梅韩玉敏

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女儿杨阔宇说,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的范振旗,是自己和弟弟永远的思念。“父亲自幼就失去了父亲,尽管喜欢读书学习,但还是因为家中贫穷不得不在高中时期放弃了学业。”怀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求知的执着,范振旗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爱读书的习惯也影响了子女和身边的人。“尽管父亲并不富裕,但他还是尽其所能帮助村里喜欢学习的孩子们。在父亲的帮助下,有个孩子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杨阔宇也在父亲的指引和影响下,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的人。“2003年,母亲被确诊为胃癌。”杨阔宇回忆道,“医生的诊断让整个家庭笼罩上一层阴影,一向疼爱母亲的父亲始终陪在她的身边,一起看病,一起抗癌。17年来,妈妈每次去医院,父亲都陪在她的身边。”

2018年4月,范振旗被确诊为肾癌,短短半年的时间,癌细胞多发转移,遍布于颅骨、肺、皮肤、淋巴。即便如此,他仍然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坚持陪妻子看病。“病魔将父亲折磨得苦不堪言。2019年末,就连走路都感觉疼痛的他,还陪着母亲去济南看病,他用爱的行动让母亲更珍惜生命。”“生活,总是比想象的还要惨。”杨阔宇说,但父亲乐天达观的生活态度让自己佩服,“所有的亲朋好友也非常敬佩父亲的意志力。”得知范振旗去世的消息,很多村里人都痛惜不已,身旁许多亲朋好友也为此伤心不已。

他是一个崇尚孝德的人

作为一个普通农民,范振旗的性格出乎意料地好。对待前辈举止有礼,对待后辈照顾有加。所有亲朋好友对他的评价都是一致的好。可以说,范振旗的一生,是温文尔雅的一生,是活成了一首诗的一生。甚至很多人把范振旗的性格、经历,当成自己人生的理想状态。

在与病魔斗争的日子里,范振旗依靠强大的自制力与病魔作斗争、打游击。他用自己被癌细胞侵蚀的病体和强大的毅力,只身撑起了妻子的生命和子女的未来。即便遭受生活的百般折磨,他始终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每天锻炼身体、穷游祖国河山、坚持练习书法。他强大的意志力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病妻对活着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女儿对苦难的命运有了更豁达的态度,幼子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对于杨阔宇而言,父亲是贫穷的。“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分钱,也没有一套房,但他用行动,留给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和幸福回忆。”范振旗自幼丧父,他88岁的老母仍健在,范振旗深知母亲独自养育儿女的辛苦,患病前一直带着老母亲并在身边照料。逝后,他将自己唯一的五万元遗产全部留给老人养老,以弥补无法继续尽孝的亏欠。

清明节前夕,德州市捐献遗体(角膜)的名单上又增加了一个名字——范振旗,成为我市第33位实现角膜捐献的志愿者。

3月29日18时45分,52岁的范振旗在乐陵市人民医院辞世,山东省红十字眼库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取下两枚珍贵的眼角膜,帮助他完成生前愿望。

范振旗是乐陵市郑店镇张北台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了解他的人对于他做出角膜捐献这个决定并不惊讶,他虽为农民,但他善良、豁达、乐观、开朗,理念超前。回顾他的一生,他的家人总结为“重情义、强毅力、懂感恩”。

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患病后,范振旗与家人商议,希望自己离世后能够将遗体捐献,他的想法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签署了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表。他对子女说:“我们的家庭是不幸的,姐姐未成家、弟弟未成年的情况下,我与妈妈双双患癌;然而,我们的家庭又是幸运的,我们得到了亲朋无微不至的关照,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帮助。我能回报社会的只有自己的遗体和器官了。”然而,由于癌细胞的肆意侵蚀,范振旗的器官不能再为人所用,他的家人决定捐献可用的眼角膜。

范振旗虽然走了,但他把爱和光明留在了人世间,他的眼睛会继续游览祖国河山、感知人情冷暖。

据了解,角膜移植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器官(组织)移植,因为角膜具有无血管和淋巴管的特性,移植后不会出现排异反应,角膜被称为人体中的“免疫赦免区”。绝大多数人离世只要愿意捐献眼角膜,大部分角膜都是可以使用的。

范振旗的子女说:“于我们而言,父亲生前英雄,逝后是榜样,我们会传承父亲遗志,签署遗体捐献协议,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遗体捐献,让生命留下最后馈赠。”范振旗虽然已离开,但是他又一直都在。留给众人的是他的善良、义举和大爱。

近年来,德州市红十字会积极参与、推动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加强“博爱德州”品牌建设,努力打造“德州红,奉献美”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今年,市政府将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纪念馆建设列入2020年中心城区城建计划。截至目前,德州市遗体器官(角膜)志愿者登记273人,共有57位志愿者身故后献出了生命的“礼物”,惠及患者百余人,其高尚的人道善举值得世人铭记。

清明时节,让我们向德州57位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致敬!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