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假期”引发家长焦虑 心理咨询师:应根据孩子年龄“对症下药”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俞荣

因疫情延迟开学,校外培训机构暂停引发的教育焦虑数不胜数。尽管学校已实行“停课不停学”,依然有很多家长不胜其烦。随着假期的延长,有关孩子学习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训导师于芮建议: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与学业特点“对症下药”。

学前幼儿:用孩子的心态陪伴孩子

“之前每天都会带他出去玩儿一两个小时,现在每天憋在家里,头几天还能靠做小游戏来缓解,后来说什么也要出去,不然就在家里闹,他爸爸已经有好几次想打他了。”刘女士的儿子今年5岁,正是贪玩的年龄,这场疫情困住了他的双脚,却把一家人折腾得够呛。

心理咨询师建议:现实中很多家长“诊病不治病”,经常问什么原因怎么办?这些家长有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把孩子送进一个特殊的“装置”或者遇到一个“高人”,经过一番“改造”或指点后,成为学习好、讲卫生、懂礼貌、无不良嗜好的“完美孩子”。

对于2岁至8岁的孩子而言,比较适合家长们讲故事、读名著,和家长一起做手工,玩爬行大赛等。很多传统游戏,不但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协助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总之,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一起“疯”。远离手机、电脑、电视等,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增进亲子关系,创建“黄金时光”的美好记忆,有百利而无一害。关键点:用孩子的心态陪伴孩子。

小学生: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有一部分小学生,从小“放养”惯了,突然被“圈”起来后非常不适应,家长也不知道如何让孩子足不出户还能释放活力。而且,小学生自律能力较差,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线上学习期间成绩下降,同时自己已经复工,根本没时间辅导孩子功课。

心理咨询师建议:家长不要过于担心孩子一时的成绩起伏,应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家给孩子讲述关于自家姓氏的起源,历代族人的丰功伟绩……以此鼓励孩子以姓氏和祖先为荣,还可以尝试平时没有时间进行的各种科学小实验,和孩子一起探索科学。

这些训练不仅可以缓解疲劳,增加乐趣,更能促进孩子注意力的集中,也是孩子保持学习动力的源泉。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孩子,一部分进入中学后表现不尽人意,原因就出在孩子的后续学习动力不足。如果希望孩子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应给予这个年龄的孩子更多探索的机会以及探索后的肯定,这比补充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关键点: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中学生:从增加阅读量开始改变

六年级至初三学生的家长,听到延迟开学的信息后,可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些学生的家长面临着孩子小升初以及中考。他们深知,孩子小学基础打不牢会导致初中成绩下滑,初中成绩不理想就无法升入高中。

心理咨询师建议:开学前,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非常有必要。中高考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语文考试的改革方向是题量大、灵活度高、知识面广,要想更好地应对这些就必须在平时多积累。很难想象一个爱玩手机、爱看电视、爱八卦、爱喝酒的家长能培养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来。

建议家长伴读陪读,不做监读。引导孩子分享读书观点,切莫打击孩子的观点;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知识性强的历史纪录片和科技纪录片。如果家长实在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影视资料,那就和孩子一起做饭、做家务、拆解安装电器……其实,认真的处世态度是影响孩子的关键。为了应对延迟开学,学校已经做了很多部署。作为家长,应该放下焦虑的心,抓住每一个当下,用更好的自己影响孩子。

高中生:父母应当好“后勤部长”

高中生家长焦虑指数高,高三学生家长尤甚,艺考生家长最茫然。关键时刻,假期的“追赶超学习计划”破灭,家长更担心的是高考成绩。相比较而言,高中生家长因为经历了各种考试和孩子青春期的磨炼,大部分都能按耐住“火气”,通过察言观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心理咨询师建议:疫情耽搁的所有事情,咱家孩子不是唯一。无论艺考还是文化课,知识是保障,良好心态是智慧。到处搜集信息不如稳坐钓鱼台,高中生家长切忌重复说一些琐碎没有意义的话。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最大的信任和支持,充分肯定孩子的过去,给予孩子未来学习方面最大的信任。至于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要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关键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是智慧家长的做法。

大学生:多与孩子聊聊未来和理想

面对“超长假期”,大学生大多“肆无忌惮”地晚睡晚起,生物钟和父母发生重大冲突。父母们一忍再忍,往年的大学生有的会利用假期干个临时工,有的准备考研的事儿,有的三五成群出去玩儿……今年,陪伴他们的只有床和电子产品。于是乎与早饭和父母较劲,成了生活的主旋律。他们的观点是吃过早饭还得回到床上。父母只能摇头感叹:怎么放心你的未来?

心理咨询师建议:从心理学和生理学来看,大学生睡眠延后是符合生理规律的,所以建议家长“眼不见心不烦”,多与孩子聊聊未来和理想,了解孩子目前的心态,就是对孩子最好的负责。

最后,恳请家长从自己做起,放下手机,多听听孩子成长的声音,多和孩子进行有肢体接触的互动。做孩子需要的好父母还是做自己定义的好父母,永远是父母成长的绊脚石。相信家长们都知道如何做好,只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

本期心理咨询师

于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训导师。

联系电话:

17667377772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