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各地纷纷采用新技术为抗击疫情提供科技助力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对疫情防控具有明确效果的创新技术和应用产品扮演了重要角色,新技术迅速落地为抗击疫情提供科技助力。

德州——

不到一周时间火速研发上线三数据平台

2月5日一大早,驱车刚进入德州辖区,刘先生的手机就自动收到一条信息:您已进入德州辖区,请点击链接或二维码链接,进入“来德人员信息填报系统”,如实填写有关信息……

根据提示,刘先生和同行人员填写了每个人来德时间、来德入口等信息。提交完成后,刘先生继续驱车来到京台高速德州出口,测完体温,只需用身份证在监测点轻轻刷一下,所有填报信息都清晰显示在监测人员的电脑上,完成核对,前后只用1分钟左右放行。相对于现场手写录入,通行时间大为缩短。

随着延长假期的结束,来德人员数量正逐步上升,但无论是火车站还是高速路口,监测现场井然有序。自从2月2日来德人员信息填报系统上线以来,大大减轻了监测人员的工作压力,也减少了车辆积压、人员聚集的风险。

与这一系统同步上线的,还有疫情防控数据管理系统、德州市疫情督查统计系统。德州市大数据局局长于喆介绍,为将大数据运用于实战,德州利用现有云、网基础资源,以政务云平台和一体化政务办公平台为基础环境,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针对疫情防控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以最快速度开展研发,用不到一周时间就成功上线应用了三大系统。

“比如过去排查,民警录入格式不一,统计梳理数据慢,对车辆和人员流动也很难有效管控。”市公安局信息通信处处长杨会朝说,疫情防控数据管理系统涵盖了重点人员防控和车辆防控两大模块,统一格式录入后,不同时间段,目标人员的身体健康、位置信息、密切接触者,过往车辆信息、体温异常人员信息,都能利用大数据快速汇总、精准锁定,大幅提高效率和精准度。

而借助德州市疫情督查统计系统,各县市区相关部门可通过端口直接报送疫情信息,包括武汉返德台账、湖北返德人员台账和密切接触者台账,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可以通过移动端APP查阅最新数据。“三大数据平台系统在降低防控人员工作强度的同时,实现了数据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使数据能够及时回传、及时分析、及时呈现,方便科学精准施策。”于喆说。

烟台——

一场形式特殊的新闻发布会

2月8日上午,一场特殊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在烟台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演播室举行。烟台市政府新闻办通过“学习强国”+“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形式,邀请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负责人,分别围绕学校开学、企业复工、项目开工、商超开市等准备工作作了在线视频发布,并就市民群众关心的“四开”中的防控措施回答了记者提问。

与以往传统的新闻发布会不同,这场发布会的发布人面对的是一块20平方米的电视大屏。近20家媒体的记者分别在不同的地方,通过“学习强国”视频会议平台与发布人“面对面”交流。

“对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有哪些具体规定?周边超市较少的社区居民是如何保障供应的?”“关于延迟开学期间学生的学习安排,市教育局有哪些考虑?”发布会上,记者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提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庞军说,自己参加过很多新闻发布会,但参加这种新闻发布会还是头一次,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下,这无疑是一个又实用又高效的方式。

在保证报道及时权威的同时,烟台市还还在接地气、有温度上下功夫,推出一系列感人至深的作品。莱山区、莱阳市、栖霞市制作原创歌曲《因为有你》MV和微视频,得到好评;招远市采用情景微剧等形式,从提高意识、日常防护等多个角度加强科普宣传;芝罘区制作并发布《你摘下口罩的样子真美》等抖音短视频4条,发动各部门单位和街道园区在官方抖音发布短视频20余条,累计播放20万余次。

济宁——

“往那儿一站,就知体温高不高”

“人经过这道门,如果出现响铃和闪灯报警,那就说明通过者的体温超出了设定值。”2月8日,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李长雨告诉记者,相较传统的人体测温方式,这套智能人体测温系统设备精准度高、用人量小,在医院、车站、学校、企业、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很有应用价值。

为助力疫情防控工作,连日来,位于济宁高新区的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组织软硬件工程师加班加点成功研发出智能人体测温系统,“人往那儿一站,就知体温高不高”。

研究院第一时间向济宁高新区捐赠5套,投入日常使用。据了解,这套智能人体测温系统具备智能测温功能,不仅可以减少测温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效率,还能进一步减少测温工作人员感染的可能性。

作为中科院科研单位,智能终端一直是研究院重要的研发方向。“我们有自己的软硬件工程师,测温又是防控疫情的必要手段,所以我们决定研发智能人体测温系统。”李长雨介绍说,大年初四起,在院工程师开始上班进行研发。通过6天日夜加班,具有热成像、高温报警、高温抓拍、全程录像可追溯等功能的测温系统终于研发出来了。下一步,研究院将首先向医院、学校等单位捐赠,尽科研单位的一份力量。

(□记者 张海峰 吕光社 孟一 董卿 从春龙 通讯员 任立松 刘振兴 绪言 孙超 报道)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