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薪火工程”加快建设“三有三能”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意见

为加强全区干部战略性培养和专业化建设,用好年长干部,培强中坚力量,壮大后备队伍,加快建设一支有格局、能谋事,有担当、能干事,有作为、能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尽快形成优秀干部竞相涌现、梯次成长、接续创业的良好局面,确保事业薪火相传、发展后继有人,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8〕41 号)和《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鲁办发〔2018〕41号)等党内法规和党内规范性文件,现就实施“薪火工程”、加快建设“三有三能”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突出忠诚干净担当,落实好干部标准,以“造血式”培养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为基础,影响带动更多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积极作为,锻造新时代陵城干部“三有三能”鲜明特质,激发队伍活力,释放干部潜能,为陵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铸造新引擎。

二、任务目标

(一)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放眼未来,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事业接班人。注重整体布局、突出统筹规划,利用3 至5 年时间,乡镇(含街、区)党政正职35 岁左右的干部达到并保持在30%左右,党政领导班子中35 岁左右的干部比例不低于40%。区直单位正职中40 岁左右的不低于30%,领导班子中40 岁左右的达到并保持在30%左右。各单位30 岁左右的中层正职占本单位总数的比例力争达到40%以上,重点选拔业务精、敢担当、潜力大的干部,不断改善干部队伍结构。

(二)建强管好后备干部队伍。着眼于2022 年区乡换届和未来5 年班子建设需要,通盘考虑今后10 年乃至更长远发展需要,精心选拔,精细管理,建设一支来源广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堪当重任的后备干部队伍。一是分级统筹储备。以35 岁左右的为主,30 岁左右的保证适当数量,优进绌退,动态管理,常态化储备乡镇党政正职后备人选20 名左右,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后备人选每乡镇5 至10 人;区直单位正职后备人选30 名左右,副职后备人选100 名左右。二是分类精准储备。建立综合管理类、党群类、经济金融类、科教文卫类、政法类、企业管理类等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储备专业型干部。统筹抓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储备培养,育好用好选调生队伍。三是分项广泛储备。改进公务员考录、事业编招聘、政策性安置等工作,加大从陵城籍“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东三省等“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力度。实施“归鸿计划”,鼓励引导陵城籍在外年轻人才回乡建功立业,加快实现干部回乡、创业回乡、智力回乡。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陵城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来。管好带好扶强社区专职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公益性岗位人员等队伍,为机关事业单位力量提供有益补充。

(三)锻造陵城干部鲜明特质。突出能力要求,让“三有三能”成为新时代陵城干部的基本追求、鲜明标尺。一是有格局能谋事。在大格局中谋事,才能找准发力点、跑出加速度。干部应具备立志发展的抱负,谋事干事的策略,改革创新的魄力,一以贯之的定力。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把握发展方向,在山东战略构架下找准发展定位,在区域整体布局中寻找发展规律,在地方历史进程中探索发展路径。把陵城区位、交通、生态的显性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包容、厚德、尚礼的内在特质加速转化为发展动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二是有担当能干事。破解陵城发展振兴难题,需要临难不惧、勇挑重担、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干部应充满自信,不妄自菲薄;应奋勇争先,不自甘落后;应革故鼎新,不抱残守缺;应虚怀若谷,不孤芳自赏。要“跳起来摘桃子”,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对份内之事,尽职尽责;困难之事,攻坚克难;棘手之事,善于解决;突发之事,挺身而出;失误之事,勇于面对,敢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真正做到不躲事、不怕事、能干事。三是有作为能成事。赶超发展的加速期、化蛹成蝶的阵痛期,干部要善于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开创新局面,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歪风所惑、不为暗流所动,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专一行。不断弥补知识空白、能力弱项和经验盲区,练就干事创业真本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俯得下身,静得下心,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撸袖前冲的姿态,怀着真情干实事、拿出真心干好事、善用真招干成事。

三、工作原则

(一)突出政治标准。坚持把政治标准贯穿新时代干部工作始终,把政治忠诚作为选拔任用的“第一关”,把政治定力作为知事识人的“试金石”,把政治担当作为正向激励的“指挥棒”,把政治能力作为素质培养的“生命线”,把政治自律作为从严管理的“定盘星”。选用干部要对理想信念、为民宗旨、言行举止等进行全面把关,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的优秀干部队伍。政治上有问题的干部,本事再大也坚决不用。

(二)突出专业素养。“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专业素养是干事业抓工作的重要基础,干部无论身处任何岗位,都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选用干部,既要注重静态指标,看专业背景是否对口,知识储备是否充足,理论素养是否扎实,用熟用专;也要坚持实践导向,研判干部干成过什么、干得怎么样、管得好不好,用长用强。结合干部自身特点,发挥干部专业特长,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突出“关键少数”,主职干部任前看素质、平时看业绩、关键时刻看担当,打造一支明事理会管理、知任务学业务、懂政策善决策的“领头雁”队伍,让“甩手掌柜”无处遁形。

(三)突出实干导向。望远才知天地阔,实干方能破浪行。面对工作任务,干部应务实勤勉,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力。把党的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营商环境建设、脱贫攻坚、民生改善、信访维稳一线作为培养、检验、考察、选拔干部的主战场,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科学、客观、准确地记录评价干部实绩。鲜明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将业绩作为选拔干部的“硬杠杠”,注重选拔求真务实、默默奉献的干部,真正将发展意识强烈、发展思路清晰的干部选配到发展最需要、最关键的岗位“挑大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坚决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四、工作措施

(一)理论武装提境界。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学习教育,牢牢抓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推动广大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事业不断前进的正确方向。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经常性开展党章党史党规党纪教育,力促思想净化、立志正德养心。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思想引领,强化政治体检,严格道德品质和作风磨砺,让干部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

(二)精准培训强基础。开展专业化、立体化、常态化培训,全方位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搭建培训载体。加强与知名高校、省委市委党校战略合作,建立教学研基地,规划举办各类主体班、专题班,通过“请来教”“出去学”等方式,加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训,促使广大干部全面提高“八大本领”。用活培训平台。持续办好“陵城发展大讲堂”,立体化开设“初心讲堂”,领导干部谈思路,中坚骨干讲业务,年轻干部晒本领,提高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涵养干部担当作为的底气和勇气。突出培训重点。突出抓好年轻干部素质提升,组织部门点名,用3 年左右的时间,把优秀年轻干部轮训一遍。全面落实领导帮带制度,对年轻干部实行“一对一”结对培养帮带,帮助他们丰富经验、提高能力。

(三)多方历练蓄实力。建立灵活多样的干部锻炼机制,以干代训,让干部到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磨练,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提升善作善成的本领。强化基层磨练。选派“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脱贫攻坚工作队队员,优先选派缺乏基层经历的干部。区直单位新招聘录用人员,原则上先安排到乡镇、农村工作2 年,把有没有农村工作经验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强化一线历练。有序选派区直单位业务骨干到乡镇对口单位挂职,知下情、接地气。每年选派30 名左右的年轻干部到急难险重一线岗位历练,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强化交流锻炼。组织部门归口管理选调、抽调、借调人员,规范有序开展干部交流锻炼。举办年轻干部主题沙龙,常态化组织交流研讨、观摩学习。不断深化与北京黄村、烟台莱山、潍坊寒亭等地战略合作,加快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建立合作关系,积极促成干部挂职交流,助推解放思想、对标赶超。(四)事业为上选干部。立足现实需要,培养选拔一批发展潜力大、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多的优秀干部。注重选拔成长型干部。对有培养前途,确实优秀的年轻干部,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同等条件下实行“三优先”,即提拔干部时优先考虑,职位空缺时优先补充,重点岗位配备时优先使用。用好竞争性选拔、竞岗竞聘等途径,让优秀年轻干部尽早走上领导岗位。加大推荐干部到省直、市直交流任职力度,让干部到更高层次历练、更广空间发展。注重选拔专业型干部。加强对不同岗位专业性质的分析研判,坚持量才使用,不仅用综合型、管理型干部,更要用知识型、专家型干部。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使干部专业素养整体适应发展需要。注重选拔经验型干部。唯才是举、以绩取人,多想“该用谁”,少想“谁该用”,从发展第一线选拔阅历广、办法多的优秀干部,让“老中青”干部各得其所、各尽其能。(五)广辟渠道识贤能。拓展识人视野,丰富察人手段,精准识别干部。挖掘深度。建立区级领导、党委(党组)、组工干部和督考机构发现推荐干部机制,注重从服务对象、普通群众口碑中了解干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考察体系。拓展广度。加强干部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领导干部、一般干部全覆盖,思想政治建设、领导能力、工作实绩、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全覆盖,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履职经历、个性特点全覆盖,全面、动态了解各级干部情况。增加厚度。推行领导干部清单式管理,既看现实、又看历史,既观言行、又察思想,防止评价抽象化、概念化。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干部考准考实考具体。(六)强化功能配班子。把改善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作为重要着力点,努力配出结构优功能强的好班子。配强正职队伍。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着力选拔政治素质过硬、驾驭全局能力强、有“显绩”重“潜绩”的优秀干部担任正职,注重选拔经过多岗位锻炼、领导经验丰富的干部,优先考虑在吃劲岗位、艰苦岗位经受扎实磨练的干部。优化班子结构。坚持个体优选与组合优化相统筹,着力改善领导班子年龄、性别、专业、能力等结构,实现结构性人选应配尽配、干部资源合理配置。准确把握领导班子“稳”与“活”,原则上干部任职3 年内不予调整,同一岗位满10 年进行交流。强化整体功能。明确不同部门班子专业化配备重点,以事择人,按岗选人,用其所长,切实防止“结构硬、功能软”,有效放大结构比例和能力素质的“叠加效应”和“乘积效应”,实现班子整体功能最大化。

(七)规范任用促成长。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合理使用现行政策,畅通干部成长渠道,消除成长障碍。按规矩用干部。强化干部政策、编制文件的刚性约束作用,从源头上杜绝“三超两乱”、混编混岗。畅通机关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干部交流渠道,打破领域壁垒,用好各类人才。按程序用干部。牢固树立按程序用人意识,把牢干部选拔任用各个环节,严禁简化、变通或颠倒程序。广泛开展有关法律法规教育,让广大干部特别是主职干部了解熟悉程序,带头严格执行程序。按规律用干部。尊重干部成长规律,对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既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又要防止“揠苗助长”“一步登天”。坚持基层墩苗磨练、必要台阶历练和急难险重任务考验相结合,梯次培养,递进历练。用足用好用活乡镇7 个副科级行政岗位、5 个副科级事业岗位,促进优秀年轻干部快速健康成长。

(八)从严管理强监督。切实发挥干部监督联席会议作用,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工作、作风状况,以及“八小时”外表现和生活圈、社交圈等情况,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始终把干部置于党组织监督管理之下,避免成长“黄金期”变成“危险期”。突出政治纪律监督,坚决纠正无视规矩、漠视纪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严肃查处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问题。精准识别、坚决调整处理对党不忠、从政不廉、为官不为的干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政治生态。

(九)关心厚爱提士气。全面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各党委(党组)要做到用人权利与管人职责相统一,主要负责人要经常性与干部谈心谈话。组织部门要立足“干部之家”职能定位,通过设立“部长信箱”,建立组织部长约谈制度,畅通与干部交流渠道。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心理疏导,“无病”常谈敲警钟、“初病”早谈亮黄牌、“有病”快谈明红灯。及时帮助干部解决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干部消除后顾之忧,把心思集中到“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更加关注、关心、关爱基层,把选人目光聚焦到发展第一线、矛盾最前沿,推动政策、编制、职级、职称向基层倾斜,让基层干部有“干头”更有“奔头”,切实解决留人难的问题。

(十)正向激励鼓干劲。落实各级正向激励、容错纠错制度措施,进一步完善激励和容错机制,鼓励干部大胆改革创新、干事创业,更加广泛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选拔干部向心齐气顺、团结实干的单位倾斜,营造奋力争先的浓厚氛围。对获得区级以上表扬、表彰及各行业、各战线涌现出的优秀典型,要在区内主流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倡树和引领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良好导向。

各级党委(党组)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切实把推进实施“薪火工程”、加快培养“三有三能”干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原则上每半年至少召开1 次专题工作会议,对干部队伍进行研判分析,研究决定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重大事项。主要负责同志要学政策、懂政策、用政策,熟悉本单位干部队伍状况,了解每名干部特点特长,确保培养目标落到实处。要坚决纠正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严肃处理违规违纪行为。要加强舆论引导,善于挖掘、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营造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