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牵手旅游促农业“接二连三”

市人大代表、平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凤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这与我们平原代表团带来的《建立德州市南部生态旅游观光走廊,实现农业‘接二连三’》的议案不谋而合。 ”市人大代表、平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凤江说。

2019年,平原县筹集资金2.2亿元,实施马颊河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区域旅游景观互联互通,同时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百里林果、万亩花海,实现“水清、岸绿、河畅、路通、景美”的目标。刘凤江认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要进一步开发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加速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的出现与成长。打造绿水青山,才能收获金山银山。目前,高盛集团在王杲铺镇设立苗木公司,带动村民发展苗木种植产业;大芝坊至刘宁口河滩段规划建设4公里菊花种植带,8公里特色中草药种植带,将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菊花、金银花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

打造德州市南部生态旅游观光走廊,将最大限度发挥马颊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同频共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创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探索建立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发展新机制。 ”刘凤江说。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曹伟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市人大代表、市农科院科研处科研员杨秀凤

“构建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人才振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最重要因素。”市人大代表、市农科院科研处科研员杨秀凤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走上外出务工和经商的路子,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杨秀凤认为,要为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吸引有志青年回乡创业、就业,鼓励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人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做好现有人才的培养工作,要结合农村特点,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通过举办培训班、探索田间课堂等方式,加大对农村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此外,可以每年定期举办农村干部培训班,定期召开观摩会、现场会,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的领导水平。“还要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教育,新时期农技推广对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实际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显得十分迫切。 ”杨秀凤说,要聘请农业院、所、校的有关专家对农技人员进行授课,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服务水平和农村技术推广水平。

□本报记者杨鸣宇

扶持培育农村青年人才

市人大代表、共青团德州市委书记王成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建言献策,市人大代表、共青团德州市委书记王成十分关注青年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发挥的作用。

王成介绍,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他就“乡村振兴的青年力量”进行专题调研。 10月,中国青年电商农产品销售大赛暨德州青年电商嘉年华活动启动。在调研和活动中他发现乡镇和农村回乡创业的青年人才逐年增多,特别优秀的乡镇创业青年,短短三五年时间,年销售额就达到千万元,优秀青年我市每个县都有,值得发掘。

如何充分发挥优秀青年的作用,如何带动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这成了王成关心的问题。他建议相关部门在整体布局我市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把优秀的基层青年力量纳入进来,在吸引凝聚、政策扶持、服务保障、精神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让优秀青年得到社会认同,让青年创业蔚然成风。“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实现率先突破,需要扶持培育更多的农村青年人才。 ”王成说,如果把青年生力军和乡村振兴相结合起来,就能让青年人更有担当,更有获得感、荣誉感,乡村振兴也就更有希望。

□本报记者刘臻

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市人大代表、特色果木种植和畜禽养殖专业户 王国栋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经营主体,其经营者是最基层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市人大代表、平原县张华镇皮条张村综合发展特色果木种植和畜禽养殖专业户王国栋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大段内容涉及我市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工作,足见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加强家庭农场的政策研究,明确家庭农场企业法人地位,从而探索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 ”王国栋认为,如果我市能够加大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将家庭农场纳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主体相同的奖励扶持范围,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深远意义。

谈起特色农业产业,王国栋表示,相关涉农科技部门要重视家庭农场的科技推广工作。农业院校可以对家庭农场的业主或从业人员的培养予以支持。同时,规范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明确土地流转管理单位,订立农场土地流转书面合同,引导相关农户、企业、基地实现自我完善,最大限度提高产业附加值,切实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董天力本报通讯员曹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