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服务量身定制 养老更安心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当下很多家庭面临赡养4位老人的局面,如何才能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有保障?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比,养老机构能够为老人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的老人提供更为系统和专业的照护服务,因而成为很多家庭的选择。

明年1月1日起,《德州市养老服务条例》将正式实施,其中针对机构养老服务方面给予明确规定。如优先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逐步提高护理型床位比例和康复护理水平;社会化养老机构应当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不少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条例》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服务多元化 照护更专业

“刚开始不愿来,现在不愿走”,是入住德城区红湖老年公寓3年来陈书华夫妻的真实写照。今年81岁的陈书华告诉记者,她的老伴儿因颈椎手术失败导致身体偏瘫,红湖老年公寓护理部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量身制定了照护计划,包括服药、协助就餐、协助大小便以及康乐活动等。“刚来时,老伴儿情绪低落,大部分时间卧床,现在精神很好,每天都会坐轮椅参加公寓的各项活动。”陈书华欣慰地说,她是陪着老伴儿来的,没想到住得挺舒心,儿女没了后顾之忧,夫妻俩的老年生活质量也提高不少。

《条例》中提到,要优先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逐步提高护理型床位比例和康复护理水平。建立入院评估制度,根据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对入住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实施分级分类服务。红湖老年公寓院长徐宝营表示,目前公寓打造的模式正与之契合。公寓现有300张床位,其中护理型床位200张,现入住的160名老年人中,66%是半失能与全失能的。“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送到养老机构,接受专业照护。”徐宝营介绍,老人入住前都会进行能力评估,根据他们的肢体智力情况,细化照护等级和照护内容,对完全失能的老人,护理员定点查房,每隔一至二小时翻一次身。“很多完全失能的老人送来时身上长着褥疮,经过我们精心护理,再也没有长,少受了很多罪。 ”徐宝营说。

除了吃饱、吃好、照护好外,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经上升到如何满足精神慰藉、社会参与、价值实现等方面。

12月19日,在平原县社会福利中心,七八名老人在“管家”的陪同下举行了拧螺丝比赛,他们争分夺秒,认真参赛。“以前,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窝着,如今在福利中心,有人陪着一起下棋、打牌,还能参加活动、比赛,挺乐呵。”今年87岁的修和庆直夸,“这样的生活才叫做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

平原县社会福利中心由县政府投资建成,引进了全国知名养老服务品牌——旬彩长者服务机构。“每位老人入住时,都有一名家庭管家负责,带老人熟悉居住环境,认识新伙伴,消除对环境的陌生感,解决处理日常起居饮食中的问题。 ”福利中心管家部主管赵冉冉介绍,“我们会根据老人意愿定期举办一些小活动。借助社会力量,邀请学生、志愿者来中心表演节目,与老人们互动。经常会带大家去琵琶湾公园、康熙探花庄园等周边的景点散心。 ”

多种经营模式 激发新活力

最近一段时间,原属于平原县张华、腰站敬老院的院民陆续搬迁到了源华老年公寓,开始新生活。“我原来在腰站敬老院,搬到这里感觉很好啊,生活更好了。 ”腰站镇林桥村74岁的老人穆怀青说。

今年初,平原县民政局在调查中发现,乡镇敬老院普遍存在设施陈旧、证照不全和消防安全问题。“资金有限,投入不足,造成乡镇敬老院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越来越与社会脱节。 ”平原县民政局局长刘涛说,不仅如此,公办养老机构的人员配比也严重不足,多数敬老院只能解决基本的吃、住、穿,其他护理服务无法提供。

为解决这一问题,平原县采用政府投资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共投资1.065亿元,高标准建设了县社会福利中心与龙门、前曹、桃园3处中心敬老院以及红运、源华老年公寓特困供养服务中心。 3处中心敬老院是公办性质,全力保障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县社会福利中心采用了公建民营,承担平原县的社会养老和农村特困人员的失能兜底保障;红运和源华采用了民办公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承担集中供养老人的保障工作。“多种经营模式,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养老机构的安全隐患问题,一方面提升了政府供养服务水平和社会养老服务质量。 ”刘涛说。

禹城市也探索构建起“1+5+N”的养老服务体系。“1”为禹城市康复养老中心,“5”为快乐玖好、夕阳红、康乐福、梦阳、慕天逸养5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N”就是覆盖城乡的乡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机构。今年8月,禹城市撤并了安仁、张庄两个设施陈旧、管理落后的敬老院,同时,将该市所有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全部集中于快乐玖好颐养院,有效缓解了乡镇敬老院管理压力,极大改善了特困人员的供养水平。

目前,我市共建成并运营包括市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农村敬老院以及民办养老机构在内的115处养老机构,其中,社会力量兴办的47处,68处公办养老机构中有18处实行了公建民营。

即将实施的《德州市养老服务条例》对养老机构进行分类定位,规定“政府设立的养老机构应当在优先保障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重点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无偿或者低偿托养服务”“以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的养老机构,应当按照相关协议,在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优先满足中低收入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这一设计既可以保证公办养老机构的福利服务性质,又可以发挥民间组织的专业性,从而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有效激发新活力。”市民政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说。

强化人才培养 提升服务水平

围绕解决养老服务专业技能不足、年龄结构偏大、供需结构不平衡等问题,《条例》作出相应规定:

通过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培养人才,“鼓励、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培训机构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者培训项目,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通过政策引领,留住人才,“落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费补贴政策、创业贷款补贴政策、入职奖励等一系列政策”,确保养老服务人员愿意留、留得住;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充实人才,“鼓励在养老服务组织中开发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或者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尽管养老行业处于发展黄金期,但养老护理员岗位缺口却很大。待遇低、社会认可度低,而且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大,成为很多人不愿意选择这一职业的主要原因。

德城区柴市社区颐养中心正面临这一窘境。“招聘没人愿意来,来了干一段时间就走。 11名护理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最大的有60岁了,学历普遍较低。从体力、学习能力上来说确实很难适应当前的养老服务需求。 ”中心负责人张女士说。

为了引进年轻护理力量,今年红湖老年公寓从职业院校招聘了几名90后护理员。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首批毕业生于谡就是其中之一。“最初选择这个专业,是觉得养老产业前景好,好就业。通过将近1年的实习,我对这份工作的认识更深刻了。确实脏累苦,但看到在自己专业的照护下,老人们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越来越好,亲属认可感谢,自己特别开心。 ”于谡感到很自豪。

徐宝营表示,为了能留住这些专业技术人才,红湖老年公寓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学习交流的机会,非常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增加他们的职业认同度。她期待今后与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同培养、引进复合型养老服务人才,提升护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本报记者石秀秀本报通讯员张大伟王美林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