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 生命因奉献而精彩


在德州有这样一群人,多年来,他们用爱心、真情与热血,为人民群众构筑起生命与健康的 “红色屏障”。其中有护士、警察、保安、工人、淘宝店主……虽然职业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无偿献血英雄。他们用自己的选择与坚持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命因奉献而精彩。正是这样的大爱,完美诠释出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这样的大爱,点燃了一盏又一盏生命的希望之灯。

本版刊登6位无偿献血者先进事迹,激励更多人向他们学习,加入无偿献血者队伍。

市民张伟庆——

“庆叔”是个热心肠

□本报记者 张晓航 本报通讯员 邹德晓

张伟庆是国网德州供电公司下属单位的一名保安,今年56岁,他无比热爱献血事业,以至于将一张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证书设为了微信头像——这仅是他因献血获得荣誉的一小部分。在全市献血队伍里,张伟庆称得上是元老级人物,很多年轻的献血者见到他,喜欢喊一声“庆叔”。

1998年3月的一天,在市中心广场接过一份无偿献血宣传单后,张伟庆第一次走进献血车。“就想做点好事,没想到能坚持这么久。 ”他回忆说。

做点好事——这是张伟庆长年坚持的为人之道。献血之外,他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为灾区捐款、为山区儿童捐衣物,朋友同事有困难,他总会搭一把手,是典型的热心肠。

为了保证捐献的血液合格,张伟庆改变了一些生活习惯,戒了烟酒,不吃高脂肪食物。

2006年6月14日晚上11点,正在值夜班的张伟庆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一位产妇因难产大出血,急需B型血小板。时间就是生命,他火速赶到中心血站。核型、采血、化验,各项指标正常,随后血小板及时输入了患者体内。两小时后,血站接到消息,由于止血及时,母子两人已脱离危险,这让张伟庆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献血的意义。

21年风雨无阻,张伟庆至今累计献全血7400毫升以及136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市民高伟——

将献血一直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 张晓航 本报通讯员 邹德晓

高伟今年41岁,是德州联合石油公司的一名职工。截至目前已捐献全血12200毫升,相当于两个人全身的血液总量。

说起第一次献血,高伟坦言记不清具体时间,只记得是2001年前后,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他与未婚妻一起走上了献血车,为小两口的爱情增添了更多关于爱的注解。“当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我们一起做件好事挺有意义,没想到一直坚持下来这么多年。 ”高伟对记者说。

加入无偿献血者队伍后,高伟开始有意识地学习献血知识,逐渐了解到健康的人,按规定参与献血对身体不会有任何的影响;了解了每年冬季是献血淡季,需要更多人献出爱心以保证足够的血液供应等等。

自己献血之余,高伟常常向他人讲解献血知识,鼓励动员亲人、朋友、同事加入献血者队伍,身边已有不少人追随他的脚步,撸起袖子献爱心。

高伟告诉记者,市中心血站近些年不断推出新的人性化服务,如为献血者提供人身意外险、全省率先取消血费报销关系证明、率先将无偿献血者配偶的父母纳入直系亲属范围等,切实给了献血者鼓励与温暖。“我还年轻,还能献血好多年,我会把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下去,为别人和这个社会更和谐美好尽一份力。”高伟说。

市民张现彦——

血站里的“流动血库”

□本报记者 滕璐 本报通讯员 邹德晓

11月25日,在市中心血站,33岁的张现彦忙完手头的工作,来到采血室捐献血小板。这已经是他第27次献血了,累计献全血5400毫升,捐献23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他曾荣获2016至2017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作为一名采血护士,张现彦在工作中见多了用血人的急切,听多了等血救人的信息,深知一份安全的血液对于生命的意义。“无偿献血这件事,很多人都在做,作为一名血站工作人员,我更应该冲在前、作表率。 ”张现彦说。有时血小板会比较紧缺,当血站应急招募血小板献血者时,他都会默默“补上”空缺。“不光是我,血站的每位工作人员都像是‘流动血库’,都会这样做的。 ”张现彦说。

在张现彦的带动下,他的妻子、姐姐、妹妹都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有一次,在深圳工作的妹妹回德州看望父母时,还被张现彦拉去献血。

在工作中,张现彦对每位献血者都十分关爱。对于首次献血的人,他总会拉家常、谈心,缓解献血者的紧张感,并叮嘱献血后注意事项;对于有疑问的人,他总是耐心解答,详细介绍献血相关知识,并为献血者准备好红糖水、饼干等。在集中采血时,张现彦很少喝水。“平时在流动采血点采血的时候,厕所不好找,不方便,只能少喝水,就是为了减少献血者的等待时间。 ”张现彦说。

市民刘春跃——

捐献血小板 救助更多人

□本报记者 滕璐 本报通讯员 邹德晓

12月12日,“双十二”很多人忙着抢购商品时,经营着一家淘宝店的刘春跃来到德州市中心血站,捐献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41岁的他已经献血17年了,捐献全血1400毫升、血小板229.7个治疗量。

谈及第一次献血,刘春跃说,2002年时,他还在德城区宝松轴承厂工作,有一次在市中心广场闲逛时看见了献血车。出于好奇,他走上了献血车,当了解到捐献血液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时,他毫不犹豫地献了200毫升,自此便与无偿献血结下不解之缘。

2007年,刘春跃从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成分血的概念,成分血目前主要是捐献血小板和白细胞,而机采血小板对出血患者的抢救更有意义,且当时全市较为固定的捐献成分血的志愿者并不多。刘春跃毫不犹豫地报名捐献血小板。

每次捐献血小板,刘春跃都得专门跑到市中心血站,来回都需要花费近3小时的时间,但他依然觉得很有意义。“全血每半年才能献一次,而血小板每个月都能捐献一次,这样我就可以用我的血液挽救更多人。 ”刘春跃说。从那时起,每月一次捐献血小板成了他的必修课。“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坚持献血。 ”刘春跃说。

市民孟凡辉——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本报记者 刘潇 本报通讯员 邹德晓

翻开一本本鲜红的献血证,看到一行行数字,有200毫升、400毫升,仿佛看到了那殷红的血液挽救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些献血证的主人名叫孟凡辉,今年55岁,是宁津县公安局涉案物品保管中心的一名民警。

自2002年孟凡辉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起,17年来,他坚持献血,总量达到了12400毫升,献血次数已达到32次。“第一次献血是单位组织的,当时只献了200毫升,但我觉得这是最简单的助人方式,决定要坚持下去。 ”

此后,孟凡辉就爱上了这份“事业”,并定下了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无论平日工作多么繁忙,坚持每年参加无偿献血2次。

许多人认为献血有损自己的健康,不愿意献血。孟凡辉不仅用另一种方式履行着为民服务的职责,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献血不但无损身体健康,而且更是一件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事情。“有时候,大家问为什么要去献血,我还会调侃地说,以我的能力和水平,想为国家和社会多作点贡献,就只能献点血了。 ”采访最后,孟凡辉表示,他坚信奉献使人快乐、使人幸福,能参加无偿献血,这是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光荣,日后定会一直坚持下去,并将“接力棒”传递到女儿手中。

市民于明斌——

奉献让人生更有意义

□本报记者 石少军 本报通讯员 邹德晓

12月13日一早,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于明斌正在公司的蔬菜大棚里工作。今年38岁的于明斌,从18岁开始献血,至今已20年,献血量达12000毫升,共捐献全血30次。

于明斌是陵城区临齐街道北关村人,1998年在德州经济学校(现并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上学期间,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经常来学校宣传无偿献血,那时他便萌生了献血的想法。 1999年,年满18周岁的他,在自己生日当天来到市中心血站,捐献了400毫升血液,从此坚持每年献血。

2001年,他回到陵城老家,在鑫晟置业集团工作。集团旗下有农场、物业公司、建筑工程公司,保安、建筑工、技术员、管理员他都干过,但无论工作多忙,他始终没有忘记献血这件事。由于当时献血车还没开进陵城区,他就乘坐大巴车来德州献血。

这几年,于明斌去献血时都喜欢带上儿子,让他多接触社会,对公益事业耳濡目染,是希望儿子将来也能积极参与到无偿献血中来。“再过4年就满18周岁了,他生日那天,我会带他一起献血,过一个有意义的成人礼。 ”“献血是为社会作贡献,感觉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在献血中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于明斌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