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下友情深——卢见曾与吴敬梓的交游

张居明

清代德州卢见曾在江南任职时,与“扬州八怪”、吴敬梓等著名的文人雅士都有过交游。其中,他与吴敬梓的友情,就颇为后人津津乐道。

卢见曾红桥“修褉”传美名

卢见曾(1690-1768),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又号道悦子。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历知洪雅知县,永平知府,亳州知府,江宁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他性格高廓,不拘小节,形貌矮瘦,人称“矮卢”。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绩”,是个典型的循吏,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成为海内宗匠,是清代有影响的文学家。他平生著述丰富,所著《雅雨堂诗集》《雅雨堂石集》《雅雨堂文集》《雅雨新政》《出塞集》《感旧集》《金石三例》《山左诗钞》共计八种128卷,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早年间学王渔洋,有诗名,爱才好客,四方名士云集,流连唱和,盛名远播。

1753年,卢见曾复调两淮盐运使赴任扬州后,沿小秦淮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桥观,使古老的扬州焕发了生机,更加妩媚靓丽,一时游人如织,名流学士纷至沓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卢见曾在红桥举行“修褉”活动,郑夑、陈撰、厉鹗、惠栋、沈成、陈章等“扬州八怪”悉数到场,寄居金陵(南京)的清朝著名小说家吴敬梓也应邀过江前来参加活动。期间文人学士饮酒赋诗,参观游览,命题唱和,好不惬意。卢见曾为人豁达洒脱,不拘小节,所交多通才硕学,贫穷而工诗著,无不折节相交,并予以资助周全。从与吴敬梓相交到资助就可见一斑。

吴敬梓落拓纵酒性情豁达

吴敬梓(1701-1754),清代著名小说家,子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汉族,安徽全椒人,家族为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康熙四十年吴敬梓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著的一个官僚家庭”。其远祖在明代初期永乐年间被封为骁骑尉,受邑六合;其高祖吴沛字海若,为人耿介正直,宁肯贫苦度日,不愿攀附权贵,时宁国太守关骥以书召进,他谢而不往。

康熙六十六年,吴敬梓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同年父吴霖起抑郁病故。“人活着,伤害你的是你最亲近的人。”这话一点不假。父亲死后,先是族人们倚仗人多势众,提出了分家要求,“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在一场争夺遗产的内战中,孤立无援的吴敬梓终以失败告终,留给他的资财寥寥无几。分家之后,吴敬梓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凌,饮恨而死。从此,心灰意冷的吴敬梓为了离开这个伤心地而辗转来到秦淮河畔金陵(南京)漂泊谋生。由于他不善治生,性情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断炊。但他仍然放荡豁达,落拓纵酒,性耽挥霍,胸襟开阔,睥睨尘俗。

卢见曾助《儒林外史》面世

雍正时,卢见曾曾任江宁知府。《江宁府志》卷二十一载,吴敬梓雍正十一年(1733年)移居去了金陵(南京),也就是从这时起,他与卢见曾由相识到莫逆,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的面世也是得到了卢见曾的倾力相助。

由于俩人交往甚笃,吴敬梓屡次出入于卢使署幕中,卢见曾都是热情款待,奉为座上佳宾。1740年5月间,卢见曾被革职充军发配,吴敬梓在送行他时,赋有《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诗相赠,在图上题诗的还有高凤翰、马日琯、郑板桥、程梦星、杨开鼎、闵廷容、王藻、马位、马朴臣、马苏臣、方原博等十余位扬州诗坛大腕。

吴敬梓性情豪爽,结交文人雅士甚多,每有朋友来拜访必喝个酩酊大醉,不亦乐乎,大有李太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迈气概。有时家里没米下锅,有朋来借钱也热情款待。他晚年生活凄凉,只好靠卖字求生,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死时竟连入殓、出殡的钱都没有,多亏了卢见曾仗义相助,不单出资为他办了丧事,而且亲自选墓地隆重地把他安葬在清凉山下。巍巍清凉山见证了他们的深厚友谊,淙淙山泉水诉说着他们的历历往事。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