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探秘!德州籍“两院”院士都有谁?最全名单来了!

11月22日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相继公布了2019年两院增选院士名单

今年两院一共增选了139名国内院士

院士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你知道有多少院士是德州籍吗?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两院”院士出生或籍贯在德州共有7人,分别是李大东、管华诗、任继周、杨学军、高德利、王辰和赵振东。





01

院士“含金量”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1600多名

“两院院士”是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样是每两年增选一次。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新中国于1954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1955年,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产生。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6月,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产生。1998年6月,实施资深院士制度。1998年6月,首次有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科院院士。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全体院士共833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于1994年6月设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由选举产生,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或在促进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据2019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857人,包括资深院士403人;另有外籍院士65人。已故院士213人、已故外籍院士17人。


11月24日,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全体院士名单有849人(均不含外籍院士)。




02

“两院”院士出生或籍贯

在德州有7人


在仰望这些学界泰斗的同时,你是否关注过,中国“产出”两院院士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根据2017年的一份统计,如果按照籍贯统计的话,全国只有江苏、浙江、山东等8个省份的“两院”院士人数超过100人(含外籍华裔院士)。


(1955-2017年院士籍贯统计)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着他(她)的家乡。


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出生或籍贯在德州有7人,分别是李大东、管华诗、任继周、杨学军、高德利、王辰和赵振东。


独家揭秘!

快来了解德州籍“两院”院士的成就


李大东




李大东,1938年2月24日出生于北京市,原籍德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专家,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大东长期进行加氢技术方面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他与同事们合作研发的加氢精制催化剂(RN-1型),RN-1加氢催化剂已在中国国内外52套工业装置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家族技术也发展到了12个系列超过100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国内外400多套工业装置以改善各种油品质量和提高重油转化效率。


与合作者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20件,授权海外发明专利67件。发表论文165篇,出版专著1部。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管华诗





管华诗,1939年8月28日出生于夏津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


管华诗长期从事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于20世纪60年代参加“海藻提碘新工艺的工程化”研究工作;70年代主持完成“海带提碘联产品-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重大研究课题,研制成功“农业乳化剂”等4个新产品并相继投产;80年代首创中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中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兴起与发展;90年代相继成功研制了甘糖脂、海力特和降糖宁散等3个海洋新药和系列生物功能制品,且均实现产业化。


管华诗及其团队以推动中国海藻业持续健康发展及糖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为目的,在利用褐藻胶、琼胶、卡拉胶及壳聚糖制取海洋特征寡糖的关键技术问题上,克服许多糖类研究的相关技术难题,系统建立了海洋特征寡糖规模化制备技术体系,这些寡糖化合物中,有70%是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发现。以糖库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在研的4种一类候选海洋新药处于不同的临床研究阶段。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继周





任继周,1924年11月7日出生,平原县人。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2002年起,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名誉院长。


任继周长期从事草地研究。1956年,甘肃农业大学在任继周带领下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1973年,他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成功地应用于中国主要的牧业省(区)。他创建了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的“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等4门课程,并先后主编出版了同名统编教材。


2010年荣获中国草学会首届“杰出功勋奖”,2011年荣获国务院扶贫办“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和CCTV三农人物。2013年10月19日,任继周荣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资源科学成就奖”。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学军



杨学军,1963年4月出生于武城。计算机领域专家,中将军衔,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学军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研究,尤其是代表国家战略计算水平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工作。他在异构融合并行体系结构、可扩展共享存储体系结构、大规模网络互连体系结构、超64位精度浮点计算、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的可搬移体系结构等五个方面做了系统性的研究。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了以“天河”一号为代表的六个国家重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主要成就包括:回答了流计算对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的适用性问题,提出了CPU和流处理器相结合的高性能计算与效率优化途径,为“天河”一号奠定了一定的科学与技术基础。针对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中粗细粒度混合并行的突出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存储一致性设计方案。针对构建千万亿次级系统面临的互连通信性能难题,突破了大规模、高带宽、低延迟的互连网络关键技术等。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德利



高德利,1958年4月16日出生于禹城市。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德利长期从事油气井工程科学研究。建立了钻头与地层相互作用的新模型,确定了控制钻进方向的特征物理量和本构关系,发现正交各向异性地层可产生12种不同规律的井斜效应,并提出定量评估新方法;建立了井下导向钻具组合三维分析模型和优化算法,揭示了可控参量的作用规律及钻头匹配机理,发明了邻井距离随钻探测系统,创新发展了定向钻井理论与技术。建立了大位移钻井延伸极限的理论概念和预测模型,实现了工程风险设计控制的技术突破。揭示了复杂工况井筒完整性的退化规律与破坏机理,提出复合管柱建井模式与设计控制优化方法。研究成果在陆上和海上油气田有显著应用实效。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辰



王辰,1962年8日出生,德州人。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198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1991年于同校获医学博士学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王辰是中国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烟草病学等领域的主要领军者与推动者之一。长期在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医院、中日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临床、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做出序贯机械通气、肺栓塞减量溶栓疗法、确证中药对流感疗效等多项创新并进入国际指南,指导改善临床实践。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振东



赵振东,1942年9月出生,武城县人。现为作物研究所首席专家、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赵振东长期从事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育成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济麦22等5个高产优质大面积主推小麦品种,累计推广超过2.6亿亩,增产小麦82.6亿公斤。研究创建了以微量沉降值为核心技术的优质面包小麦育种方法,育成我国第一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小麦品种济南17,有效替代进口。研究确立了优质面条小麦选育的4项关键指标,创新面条品质评价方法,育成优质高产面条小麦品种济麦19。创新采用微量沉降值和面粉膨胀体积指标改良面筋强度和淀粉特性,实现了蛋白和淀粉品质的同步提高,育成面包面条兼用型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0。集成高产多抗广适品种选育技术,育成小麦新品种济麦22,实现了高产育种的新突破。济麦22连续5年在不同生态类型区37个点次培创出700kg/亩以上的超高产典型,实打产量达789.9kg/亩,创我国冬小麦高产纪录,目前为全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中

德州日报曾对

任继周、杨学军两位院士

进行了专访

一起来看



①任继周:为民立命固邦
(点击查看详情


②杨学军:敢为人先只报国点击查看详情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部分内容综合|新华社、寿光日报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