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走出来的史学泰斗——追记邓广铭先生

晚年的邓广铭
邓广铭夫妇和他们的女儿


  □郭新江王传河邓吉收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临邑县恒源街道齐家村人。 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历史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学系主任。是中国历史学家、著名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稼轩词编年笺注》《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等。
孩童时代小荷尖尖
  邓广铭,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清末贡生邓跻堂之子,6岁进入本村私塾读书。
  邓广铭记忆力好,对蒙学读物很快熟记。上课时把《四书》《五经》等放在上边,把唐宋八大家等的诗文放在下边。每当把学过的课程弄通记熟后,就偷看唐宋书籍这些“课外书”。
  偷看“课外书”,是课堂上的大忌。一次,私塾先生悄悄走到邓广铭桌前,发现他正在专心致志地读课外书,不由分说,抓住他的手,“啪、啪、啪”就是三戒尺,并以“刁难”的心态罚邓广铭背诵所学过的全部文章。令先生想不到的是,邓广铭竟一字不漏,而且抑扬顿挫地把学过的内容,都流利地背诵下来。先生大吃一惊,从此对邓广铭刮目相看,逢人便讲:邓家要出人才了。一传十、十传百,邓广铭的“神童”之誉在当地广泛流传。
高小求学崭露头角
  1920年夏,带着牢固的古文功底,邓广铭考入县第一高等小学。在县第一高小,他在作文上有了较快发展。每次作文评比课上,国文老师都把邓广铭的作文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诵读,不少同学也把他的作文当做范文到处传阅,从而使邓广铭的作文名震校内外。县里把邓广铭邀到县衙,当场命题,让他赋文。他提起笔来一气呵成,而且语句流畅,结构严谨,词语丰富。县长大惊,当场决定要把邓广铭留在县衙做他的私人文吏。邓广铭当时的梦想是一心上北大,为此,他以年龄小、难以胜任为由,婉言谢绝。
  据邓广铭的侄女邓可心回忆,当时邓广铭的精力专注于文学上。闲暇时间就看汉赋、唐诗、宋词,对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概况,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见到就爱不释手。为借书,他走遍周围村庄,访遍全县藏书先生,只要得到可读的书籍,就挑灯夜读。
济南师范初露锋芒
  1923年,十六岁的邓广铭考入济南师范。校长王祝晨,是极力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但军阀张宗昌任山东省省长后,用保守的清末状元作教育厅厅长。教育厅以“赤化嫌疑”罪名,撤掉了王祝晨济南师范校长职务。本来生气勃勃的济南师范,骤然死气沉沉,课堂上又充斥着“之乎者也”读书声。已接受新文化熏陶的学生无法容忍,于1927年秋冬之际,全校举行罢课。
  学潮起来后,教育厅派人来校镇压,由各年级的级长出面与之谈判,邓广铭是高年级的级长,成为主要发言人。镇压的人大声咆哮说:“罢课使张宗昌脸面难看,要听候处分。 ”不久学校出示布告,宣布教育厅处分,把各年级级长一律开除学籍,邓广铭位居“榜首”。
圆梦北大修成宗师
  从此,邓广铭成了旁听生。 1931年,尽管高中课程没有系统学习,但邓广铭高考志愿仍然填报了北大,落榜后他毫不气馁,坚定了“非北大不读”的决心。经过一年的勤奋补习,于1932年以高分考取。
  邓广铭考入北大不久,就与北大英文系学生李广田等,共同创办了一份校园刊物《牧野》旬刊。大学三年级时,他又与同学为天津《益世报》主编《读书周刊》。在北大学习期间,深得陈寅恪等大家的赏识。北京大学的档案馆里,至今仍保留着邓广铭毕业时的成绩单,两门高达95分的成绩十分引人注目。如此优秀的学生,留校任教是理所当然的。
  邓广铭不但研究历史,而且写历史,这与一般史学家不同。南北两宋,“外无力抵外辱、内无力振朝纲”,面对乱世,也正是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辈出的时代。邓广铭以如椽的史笔为王安石、岳飞、辛弃疾等这些历史爱国人物进行钩沉、辩诬,进而讴歌赞扬,著成“四传两谱”,即《陈龙川传》《辛弃疾传》《岳飞传》《王安石》和《韩世忠年谱》《辛稼轩年谱》。 1983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后,邓广铭为改变中国古代史研究的落后状况,积极倡议建言,做出突出贡献。他被冠以“宋史泰斗”、“驰名海内外的宋史大家”、“率真执着的学术老人”等称号,应是当之无愧的。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