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镇:偏远镇崛起“济南产业园”

莒镇发挥离济南近的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创优营商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偏远镇崛起“济南产业园”

□本报记者袁芳本报通讯员崔珠峰

“在这儿投资建厂,经营环境好,招工容易,离济南也近。我们一起来的有八九家企业。”11月6日,山东泽森商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鹏介绍,去年该公司为了扩大产能,将厂房从济南市历城区搬迁到禹城市莒镇工贸园,除了看中交通便捷的优势,更看中这里的服务。

莒镇工贸园2017年9月开始规划,整个园区占地1000亩,2017年11月启动一期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前两期共220亩,144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24栋,288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1栋,入驻企业35家。三期建设344亩,预计明年5月完工。

莒镇地处禹城市最南端,位置偏远,没有工业,村民多到济南打工,存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无人照料等社会问题。“如何改变工业一穷二白的局面,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不再受奔波打工之苦? ”3年之前,秦飞龙调任莒镇党委书记时,进行了深入思索。

恰在这时,禹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德州高新区及乡镇专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意见》,要求各乡镇结合自身经济发展实际,瞄准1至2个产业,重点发展对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且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经过镇党政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借助济南市提升产业标准、许多企业外迁的时机,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专门承接济南产业转移。通过招引以食品加工、机械加工类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让村民就近就业。

镇党委的规划得到了禹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工贸园建设迅速实施。面对有人担心“偏远乡镇没人来”的顾虑,他们坚定初心不动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统一安评、环评。环评一搞,增强了园区的吸引力。坚持社会化、市场化配置资源,引进企业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避免一个企业建一个污水处理厂,节约了生产企业成本。采用标准化设计,模块化运行,建好标准化厂房,让企业“拎包入住”。厂房可买可租,方便企业入驻。提高硬件标准,完善水、电、路、气、网等9项基础设施配套。

莒镇立足实际,高点定位、大局谋划,实现了园区企业从无到有。“一是变偏远为快捷,举全镇之力打通了园区到济聊高速潘店入口的高速公路连接线,在区位上成功融入了济南都市圈,实现了开车1小时到济南市区;二是采取市场化招商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代理招商,招商公司招来一个企业奖励相应资金;三是提供高效服务,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经营环境。 ”莒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宁传民介绍。“企业来了之后一切手续都不用自己操心,镇政府有工作人员领着去办项目立项、工商登记、安评、环评等各种手续。我们企业职工办健康证到医院查体排队,镇政府协调医院给我们开辟了绿色通道,第二天就检查了。”山东贝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陶艳斌说。

高标准的硬件设施、细致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批济南企业落户。整个园区形成了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包装包材三大产业,清一色的济南外迁企业。机械加工企业一来四五家,海产品加工企业一来十几家,企业之间形成了链条式结构,呈现出单个企业智能化生产、多个企业链条化生产、整个园区基础化生产的“三化”发展格局。

有了就业平台,该镇积极引导群众回乡创业就业。芦堂村村民马庆刚,原来在济南搞海产品加工,一期工程建成后,他回来买了一套厂房。他说:“在济南租的厂房,想扩大规模租金太贵,不如在家乡买个厂房,还能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据悉,三期工程建成后,共可入驻企业100多家,解决就业4000余人。为此,镇政府启动了“一户一人”就业计划,免费对回乡就业的群众进行专业培训,吸引大批外出打工农民返乡。“全镇共有6000余户,如果有4000户实现一户有一个人就业,每人每年可收入3万元,其他2000户再通过其他方式增收,全镇群众就能有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秦飞龙信心满怀地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