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陶”醉卅年 匠心如

“陶”醉卅年 匠心如一——记全国美展提名奖获得者、我市陶艺家张辉

张辉在雕刻作品。记者 路龙帅 摄

《裂·变》

《团花簇锦》

《丝绸之路》

《锦上添花》

《古币铜钱罐》

□本报记者 李榕 路龙帅 本报通讯员 崔志华

人物简介

张辉,生于 1970年,齐河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首席技师,齐鲁文化之星,中国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从事黑陶艺术创作30余年,擅长雕刻技艺。在继承传统黑陶雕刻工艺的同时,更注重与其它工艺的融合,使现代黑陶的装饰语言变得更加自由丰富。其作品多次被国内各大博物馆和艺术馆收藏。

10月28日,记者走进位于齐河县城的张辉黑陶工作室,四处弥漫着浓浓的艺术气息。眼前一位中年人戴一幅黑边眼镜,穿一件棉质上衣,坐在灯光下手持陶坯正精雕细琢,一刀刀刻下去,栩栩如生的图案便跃然瓶壁——这人就是张辉。他的作品《裂·变》,在9月20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作品展上获得提名奖。

少年有梦 拜师学画

1970年,张辉出生于齐河县华店镇尹屯村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村子东南方向2千米处就是龙山文化遗址——尹屯遗址,遗址南侧曾出土一小型砖室墓,有灰陶罐、鼎、石铲、蚌匕及蛋壳陶残片等。儿时的张辉常去遗址附近玩耍,在他看来,自己和黑陶的缘分,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

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孩子一样,小时候的张辉几乎没有什么玩具,画画和玩泥巴成了他主要的娱乐方式。 5岁时,张辉跟随哥哥一起上美术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水杯,要求学生们照着画,哥哥随手丢给他一张纸和一支笔,没想到他居然画的有模有样,受到老师的称赞。这让张辉很受鼓舞,从此在心里埋下了绘画的种子。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连环画《岳飞传》在校园里风靡一时。此时,正上小学的张辉对画册中的人物甚是喜欢,连续十几天甚至成月揣摩、临摹,他还把班里的同学对号入座编成《岳飞传》中的人物,画成连环画,被同学们争相传阅。他临摹的画作被校长看到,校长不相信眼前的画作出自一名小学生之手,遂让他当场再画一幅人物画。画毕,校长连声称赞。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张辉的绘画天赋初露锋芒。

1987年,张辉初中毕业。经人介绍,他拜师到当时齐河县知名画家韩锦堂先生门下。 3个月的短暂学习被他称作最纯粹的时光,在那里他感受到绘画带来的快乐,专业方面也大有长进。少年的梦在延续,这也为他后来的陶艺事业奠定了美学基础。

不要铁饭碗 甘捧泥饭碗

1987年底,齐河黑陶厂招工。 17岁的张辉在韩锦堂先生的推荐下,投到时任齐河黑陶厂厂长刘浩的麾下,成为一名黑陶设计师,自此与黑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喜欢,到后来的痴迷,他把自己的前半生都奉献给了黑陶。

成长的背后不仅有天赋,更离不开勤奋和努力。选土、晒土、浸泡过滤、沉淀缩水、制泥、制坯、晾坯、修坯、压光、刻花、干坯、烧制、出窑雕刻……从地上的一抔黄土到案间的一件艺术品,黑陶的制作需要历经20多道手工工序。这个过程不仅对制作人的技艺和体力要求极高,更是对其耐力的考验。一个学徒要掌握全部的工序,一般需要3至5年的时间,而张辉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全部学会了。一次,刘浩交给他一个鱼形烟缸的图纸,张辉仅在脑海里预想了几遍,便下手去做,他雕刻的黑陶上的图案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这之后,张辉成了刘浩的得力助手,他的雕刻技艺日益精湛。

1990年,张辉的人生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他在北京量具刃具厂上班的父亲申请退休,让他去接班,手续已经办妥,家人极力催促他辞职。然而,张辉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放弃这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甘当一个平凡的陶艺匠人。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他于当年被评为齐河县先进工作者和齐河县青年突击手。

1999年春天,千禧年来临之际,国家有关部门策划以编钟奏鸣的方式辞旧迎新,准备按照2400年前的湖北曾侯乙编钟的原型制作国家礼器《中华和钟》。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科学院,他们又找到了时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袁运甫,由他接手此项目,组成了由马王堆发掘者、考古学家白金荣,青年陶艺家高峰等人参与的技术攻关小组。张辉也应邀参与《中华和钟》图案模型制作,其制作的108件作品全部陈列于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其后,这套规模恢宏气势磅礴的编钟作品载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在他的陶艺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为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再加上绘画功底深厚以及对黑陶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张辉很快就由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班组长、车间主任、副厂长。

自主创业 创新不止

2007年,张辉准备在黑陶厂大展拳脚之时,厂子破产了。那段时间,张辉苦闷过,彷徨过,但思来想去,他坚定了信念:这么好的黑陶艺术,一定要传承下去!厂子不行了,那就自己挑头干。 2010年,张辉创立个人黑陶工作室,带领原齐河黑陶厂的老班底人员走上规模化设计、生产、销售之路。

初期,工作室的经营十分惨淡。张辉深知,必须尽快找到突破口。“我的强项是什么呢?是技术,是管理。 ”张辉瞄准这两个方向发力。凭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他在黑陶艺术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简而不陋,繁而不俗,艺术特色鲜明,做工精美细致,处处彰显出深厚的文化艺术涵养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及厚重的人性。

其中,让张辉最为得意的作品是雕花蛋壳杯。众所周知,在黑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薄胎杯,俗称蛋壳杯,因其壁薄如蛋壳而闻名。2010年开始,张辉立志研制失传4000多年的蛋壳陶杯,经过长达3年的潜心研制,他成功复制出手拉坯蛋壳陶杯,其工艺难度及制作工艺均达到古人的技艺水平。此后,张辉又突破传统雕刻技艺,在超薄蛋壳杯上雕刻精细的花纹,增加它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蛋壳陶精品系列成了张辉的镇店之宝,他也因此被授予山东省首席技师荣誉称号。

2014年,借鉴传统刻瓷与绘画工艺,张辉在色彩单一的黑陶上运用硬刻及绘画技法,做出了硬刻彩陶,色彩丰富,图案明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官享受。同时,他还探索出黑陶浮雕加镂空相结合的制作工艺,得到了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肯定。工作室内,浮雕镂空梅瓶、香薰、花薰、双耳如意罐、鱼纹三件套、龙薰等系列作品让人拍案叫绝。

矢志陶艺 潜心传承

孜孜以求,必有所获。张辉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作品《团花簇锦》荣获第九届泰山文艺奖三等奖,《锦上添花》荣获第九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丝绸之路》荣获第十届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阶》荣获2018中国“汉博杯”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金奖,《繁花》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裂·变2》荣获第七届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精品展“大地奖——特别金奖”,《古币铜钱罐》荣获第二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暨2019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其作品还多次被国内各大博物馆和艺术馆收藏,有的作为国礼馈赠国际友人。

2019年9月20日,有中国美术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作品展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开幕。全国 2499件报名参展的作品中,有 8件获提名奖,其中就包括张辉的作品《裂·变》。

评委在点评该作品时称:“黑陶是在中国旧石器时代就有的传统陶瓷样式,作者却采用新的拉坯方式,还有裂纹、刀切装饰,使黑陶打磨发亮。这件作品的结构穿插,不知要打磨多少次,稍微用力就会断,因此,作者创作这件作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评委和观众能够感知到的。 ”

谈及创作灵感,张辉说,《裂·变》取意于黑陶制作特有的水、土元素和淬炼工艺,寓意“破茧成蝶”的裂变。作品上半部分精细,下半部分粗犷,融入鸟巢等中国元素,整个作品宛如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从小角度反映出祖国的巨大变化。在制作上,《裂·变》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的艺术语言结合,技术难度最突出表现在薄胎拉坯和薄胎镂空雕刻上。作品体积大、胎体薄、镂空多,拉坯时容易断裂,成型很难,这就要求运刀稳健,刀痕细腻,线条清晰,做到“朴中有凌、凌中有朴”。

“文化是黑陶的根,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作‘会讲故事’的黑陶。 ”对于黑陶创作,张辉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不能一味地拘泥于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应有所创新和突破。作为一名现代的陶艺家,要大胆地运用现代视角,对传统黑陶艺术进行重构,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一捧陶土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愿一生与之相伴。在有生之年,我希望用工匠精神传承黑陶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把黑陶这项古老工艺发扬光大。 ”张辉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