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胜:尚古寻法 静守初心

■个人简介

孙永胜

  1969年生于德州,德贤书法艺术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画院书法专题班研究生、张志庆书法专题班成员。2017年9月,书斋联楷书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2018年10月, 《东坡题跋》册页入展中作品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2019年8月,楷书作品八尺八言对联入展第十二届国展。

■部分入展作品

  2006年,作品入展湖南省直机关书画家协会创作中心举办的“纪念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6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

  2007年,作品入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分会、中国书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日议员公务员书法展”

  2008年,作品入展共青团中央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指导的第四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

  2014年,作品入展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崇德尚艺”第二届山东省书协会员千人作品双年展

  2016年,作品入展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长征颂—安华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孙良玉摄影报道

  他的作品,有一股扑面而来极为浓郁的书卷之气,字里行间意蕴悠长;他的书风,汲取历代名帖碑文、书法名家笔法之精髓,给人以不失力度的美感。

  他叫孙永胜,是一位不断探索求真的书法家。多年来,他在书法作品形式上作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创作力,给人一种平实简静、清新淡远、挺拔秀逸的感觉。多年的书法研习,让他在“提按顿挫”中明白了一个世界,更悟出了书法的真谛。

与古为新:连续三年入围国展

  今年8月份,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以下简称‘国展’)”上,孙永胜的作品再次入国展,而这已是连续第三年了。相比前两次入展,高兴之余他似乎更加淡定、坦然。

  谈及此次的入展作品,孙永胜不由得娓娓道来。“全国书法篆刻展四年一届,是一项综合展览,对全国书友意义重大。今年3月本届国展征稿启示公布后,我就踏上了漫长的‘备战’路。从研究征稿要求到作品选材,再到紧张的准备,我正反两面书写,用掉了整整十刀纸(1000张),最终‘一气呵成’写出了自己满意的八尺八言楷书对联。”孙永胜说,他的作品将用笔的雄浑古朴与结字的开合、聚散、疏密、大小、错落、奇正进行深度融合,将碑学与帖学结合,赋予了作品极佳的生命力。在几百人的国展“面试”现场,他丝毫没有压力,用心体会着书写带来的快乐,纸墨相发、直抒胸臆,发挥出了应有的书写水平。最终,这组八尺八言楷书作品从本届国展楷书组的12600多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也成为我市唯一入展的楷书作品。

  “参展作品‘履中蹈和身为律度安仁行义福垂子孙’这十六个字寓意深远,蕴含着身体力行、仁爱朴厚、率真无私、造福子孙的高尚品格和时代风尚,符合国家倡导的社会新风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其取法魏楷《石门铭》,创作时以己所长,用魏楷的古朴自然与‘二王’行草的洒丽飘逸做了文质笔墨的高速契合,体现了书法道法自然,朴拙简静的艺术内涵。如此,作品既有了取法,字体又有了动感和生命力,整幅字也就‘活’了。”孙永胜说,书法之道,是修心之道,也是自我修行之道。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上,中国书法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对艺术创作的继承性、创新性和表现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创新更要与时俱进。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孙永胜说,这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既有文又有质,也与中国书法界所倡导的“艺文兼备文质兼美”相吻合。他表示,自己将以艺术当随时代,人民性、时代性、自然性将始终伴随他的艺术创作全过程,根植家乡沃土,传承书法经典。

  如今的他,相对于前两次入国展时的心情显得更加淡定,他欣慰自己的书法作品得到了认可和肯定。

热心公益:连续六年为民写字

  孙永胜自幼酷爱书法,对书法爱得深沉。工作之余,他总会把自己带入书法的海洋,在潜心练习中享受着每一个笔画带来的纯真和愉悦。“我认为学书法是修心、是传承,是不求目的、不追功利的一种体现。”孙永胜说,作育英才,让书法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年轻人写得一手好字,把中华书法文化传承下去,是他一直遵循的原则。正是基于此,2013年他成立了德贤书社,给德州社会各界的书友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为上千位书法爱好者免费培训。也是自那时起,他开始组织书法家常年从事公益活动,把书法文化送进千家万户。

  每年春节,他会以书社为平台组织书法家们进社区送福、送春联,至今已坚持了六年。目前,已累计进入20多个社区,组织逾百名省级、国家级书法家义务进村、进社区送文化下乡。此外,他还主动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将陵城区徽王镇西孙杠村打造成了全市唯一的“书香文化村”。如今,这个村子200多户人家,每户标配梅、兰、竹、菊四条屏,一幅吉祥横幅和对联,而这些作品全部出自书社成员之手,经过统一装裱、安装,没有让村民掏过一分钱。“这些作品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内容,如今村子的文化氛围浓了、村民之间更加和谐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农闲时间把精力转移到习书作画上来,文明新风接了地气。”孙永胜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能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触书法、喜欢书法,就在今年8月份,他还带领书社成员为陵城区的乡村小学教师义务做了一期书法培训课,希望通过老师的带动能让书法文化得到传承,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书法,写好中国字。

砥砺前行:不忘初心传承经典

  自古文人玩味笔墨线条著论颇多,最经典的要数孙过庭。“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大难至易,大繁若简。其实,笔墨不止载字叙事那么浅易,这里边饱含了“大文章”。

  2015年,对于孙永胜来说可谓异常艰难。那一年,不满足于自身书法现状的他决定“刮骨求变”,彻底改变固有的写作方法。正是凭借这一股倔劲,他选择了只身进京“深造”。“当时我报考了中国国家画院李明工作室,也是从那时起我的书法生涯出现了转折,可以说由业余转变为专业。随着作品连续三年三入国展,这也让部分‘圈内人’一改之前对我作品‘老干部体’、‘自由体’的评价,这也算给自己和关心关注我的朋友、家人有了交代。”说到这,眼前这位刚强的中年人终于忍不住哽咽了,这些年他把工资全部投在了书社运营和求学路上,却没能往家里贡献过一分钱……他把对家庭的亏欠,转化为书法创作的动力,没日没夜地练习,也让他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孙永胜坦言,魏碑《石门铭》改变了他的书法艺术创作之路。“经过系统学习,我渐渐汲取了《石门铭》老辣古朴的笔法,在创作中与‘篆隶行’相融合,受益终身。”他说,按照李明老师的指点,他在练字过程中以魏楷大字兼修二王小楷,“大小结合练”,同时以行草结合篆隶楷,“动静结合练”。如今再看他的作品,字与字之间各种书法和美学元素高度融合,可谓浑然一体。

  “我现在明白了一件好作品的创作过程,简直跟‘十月怀胎’一样,这背后有着书法人太多的心血,是多少个日夜的努力付出。”孙永胜说,为了追求进步,业余时间他会推掉应酬,总会出现在书社闷头创作;节假日,他会坐上火车,出现在西安碑林、汉中博物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谈及未来,他表示“还在路上”。

  “书法创作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而书法艺术总是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寻觅最佳的自我表达,释放内心最真挚的情感。白居易有诗云‘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是,行云贵日新’,书学之路漫漫悠远,吾将以‘天与大文山深川广,人有内省日就月将’为座右铭,砥励前行。”孙永胜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