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风京韵 宛若天成——走进运河文化瑰宝聊城临清市宛园


  □林文
  悠悠运河水,流淌千年间。一部运河演变史,见证着时代更迭、历史浮沉,成就了文化兴盛、古韵悠长。
  深秋时节,来到位于聊城临清市的宛园,仿佛走进一座运河文化的宝藏。宛园之奇,在于它身居北方而深得苏式园林精髓;宛园之美,在于亭台楼阁、草木山石皆为匠心之作;宛园之绝,在于精致中尽显古朴大气,正是囊括京韵九分宏、揽收苏风十点美。沐浴在和煦阳光下,踩着青石板路,穿过蜿蜒廊道,看秀丽怡然的草木山水,赏飞檐翘角的亭台楼阁,品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2018年正式开园以来,宛园已经成为聊城本地及周边省市群众感受运河文化、体验园林景观的绝佳去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文化传承 企业担当
  宛园,位于临清市城区西北部,西依京杭运河。它的创建者,是临清三和纺织集团。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运河水滋润了临清大地,也曾带给当地“商贾云集、百业兴隆”的繁华。正是在这种浓郁的商业氛围中,三和纺织集团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最大的蜡印布生产基地。感念于哺育自己的这片热土,多年来,企业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企业文化植根于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在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运河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2011年,三和集团西厂区搬迁,集团依托老厂区土地,启动了宛园的规划建设。历经近7年精心打造,2018年,一座集苏风京韵于一体的精品园林展现在世人面前。景区占地116亩,总投资3.15亿元,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水面面积1.8万平方米、山林绿化面积3.3万平方米,是长江以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私家园林。“整个园林以运河文化为内涵,是一处集园林欣赏、文化展览、游览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设施。”三和集团党委书记徐兆君认为,宛园建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3个方面:一是精心设计。集团组织专门队伍考察了全国几乎所有的著名园林,收集了大量的印刷影像资料,委托全国园林设计顶级机构——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汇集众家名园精华。二是选料考究。项目所用木材主要是非洲红木——红花梨、菠萝格和东北红松;木雕、砖雕、泥塑、青砖灰瓦及假山构筑等均出自苏州工艺匠人之手;青砖灰瓦、景观石等均从国内知名产地购入。三是精细施工。重金聘请苏州苏园古建公司和苏州香山古建公司承建,施工队伍中不乏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术精湛、手艺娴熟。园林参照古建宝典《营造发源》、结合现代苏式技法建造,亭台楼阁全部采用榫卯衔扣,不用一根铁钉,结构稳定、精致美观。
  在做强园区“硬件”的同时,三和集团聘请了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负责园区管理,着力提升配套服务等“软件”水平。 2018年,宛园景区成功申报为AAA级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约70万人次,门票收入155万元;2019年1至9月份,接待游客量达到60万人次,门票收入209万元。园区的日渐繁荣,有效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消费,显著增加了周边群众收入。
虽由人作 宛若天成
  “真没想到,离我们这么近的地方就有这样美的一座苏式园林。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十分精致,令人印象深刻。”今年国庆长假,从河北邯郸来临清游玩的张士斌,对宛园的“美”赞不绝口。
  进入宛园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浑圆硕壮的石峰,正面刻着国学大师、临清籍名人季羡林先生手书的8个大字“壶中天地 曲径通幽”。这8个字,正体现了宛园的建造手法:缩千里江山于方寸间。
  绕过石峰,暗红廊柱次第映入眼帘,在廊的两边是花格子窗。走过“知鱼槛”往西半壁廊上,镶嵌着国学大师季羡林、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以及书画名家康殷、黑伯龙、孙大石、刘炳森等人的各体书法精品。
  进入宛园内门,又一方天地洞开。站在“纤歌云遏戏台”前,听一段地道京剧,品味国粹艺术的余韵悠长;站上“知鱼槛”的亲水石板,看红色锦鳞在清清小池内游曳,听近旁飞瀑激荡出水鸣清音,身心顿感轻松。
  来到奇石馆,200多块千姿百态的奇石呈现眼前,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5亿年前寒武纪的“燕子石”、几百万年堆积而成的“钟乳石”、惟妙惟肖的“菊花石”,玄奇古怪的石头,以特置、对置和散置等不同手法分置左右,疏宕有致,攒三聚五,深埋浅露,隐隐中脉络似断还连,使人“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趣”。加以山石器设、山石花台,在山石交错、潺潺流水之间形成“青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自然深蕴。
  满园景色,在游人移动的脚步中扑入满怀。楼廊亭榭错落有致,山水树木交相辉映,游廊贯通院落,曲径婉转回环,名联盈目、奇石百态,小桥流水、柳暗花明……江南园林的精巧与北方园林的气派在这里完美融合,呈现出“千景汇集小天地,百幅图画在园中”的艺术效果。
运河古风 今朝再现
  曼妙的古典器乐与精美的园林景观完美融合,让今年中秋节的宛园火爆异常。 3天假期,宛园推出了“听古乐,赏美景,游宛园”活动,院内各处景点,古筝、琵琶、柳琴、葫芦丝、空灵鼓等古典器乐的悠长韵调余音袅袅,让前来游园的人们流连忘返。
  连绵3600里,庚续2500年。千年运河的古风古韵,如何在百亩空间内完美呈现?考验匠心,更需要坚守。
  在宛园规划建设中,处处留下了运河元素的印记。园内建有运河文化资料馆,第一展室展出临清历史沿革,运河开凿变迁过程及临清名人书法真迹等;第二展室展出临清当地的名胜古迹和风物;第三展室展出临清历史名人,包括唐代哲学家吕才、明代文学家谢榛、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等的典故事迹。
  院内一景一物,到处可寻“运河身影”。砖雕影壁《漕运盛埠图》,以砖雕的形式再现了临清在明清时期繁荣昌盛的景象,运河、户部钞关、清真寺、舍利宝塔等临清名景镌刻其上;《历代名人咏临清诗荟萃》碑廊,邀请临清籍15位书法名家,精心书写历代名人撰写咏诵临清的40首诗词,用一块块精美的黑色大理石雕刻,镶嵌在曲折长廊的粉墙上,为宛园增添了一股书香墨气;仿照古式建造的“玉带三桥”——会通桥、问津桥、月径桥,再现了古运河桥梁建造的艺术成就。
  每逢重大节日,宛园内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民间社火表演,汉服表演,非遗项目展演,舞狮、舞龙、高跷、花船、花轿、竹马、武术表演等,让游客在赏景的同时体验运河文化的无限魅力。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古韵清风中的宛园,正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