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体育事业擦亮城市名片

市六运会开幕式现场。记者郭庆萍摄
我市运动员郭淋淋(右二)在雅加达亚运会夺金
京津冀鲁龙舟大赛
我市体育制造企业参展中国体育博览会
2019中国(德州)体育产业交流大会开幕式现场。记者刘振兴摄
全市马拉松比赛

  我市围绕“健康德州”建设战略目标,把体育事业融入城市发展进程,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同步提升——
振兴体育事业擦亮城市名片
□本报记者张晓航本报通讯员张薇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德州体育事业也摘取了属于自己的累累硕果——全市第六届运动会和2019中国(德州)体育产业交流大会落下帷幕。
  两件盛事的背后,是我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近年来,我市围绕“健康德州”建设的战略目标,把体育融入城市发展之中,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将体育打造成为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竞技赛场
捷报频传
  作为我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全市运动会历经22年发展越发壮大。本届赛会设17个大项416个小项,新增空手道、射箭、射击、国际式摔跤、举重等项目,4000余名运动员展开角逐,赛事规模和参赛人数均创历史之最。
  赛事规模的壮大,离不开竞技体育繁荣发展的支撑。 2015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德州市竞技体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硬性指标,与有关县市区、学校和训练基地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大对市队县办、市队校办、市队社会办的发展模式改革力度;发挥全市县级体校作用,组建县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在教练引进、资金扶持、跟踪服务等方面重点帮扶;鼓励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的有关做法,摒弃过去体制内体校“包办”的方式,开全省之先河,大大激发了竞技体育的活力。
  校园是竞技体育的源头活水所在。每年开展中小学生校园体育联赛,通过“赛场选马”的方式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今年将继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随着我市竞技体育事业繁荣发展,近年来,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亚洲的竞技舞台上,德州健儿屡屡登上领奖台。 ”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曹东辉说。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我市5名运动员出征,其中郭淋淋在赛艇女子四人单桨无舵手比赛中与队友团结拼搏,以7分05秒50的成绩夺冠,实现我市亚运会金牌零的突破。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12名运动员斩获五金二银,在全省17地市中金牌总数名列第八,创历史最佳战绩。 2018年全省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获得金牌45.5枚,比上届多了16枚,成绩提高2个位次,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全民运动
生机勃勃
  今年市六运会开幕式上,群众代表奉献了充满生机的健身表演,令观众印象深刻之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市群众体育欣欣向荣之态势。
  2017年出台的《德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明显增加,引导公共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打造品牌群众体育赛事,全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力度,2013年至2018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1.21平方米提升至1.63平方米,75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建设了体育设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200万。
  今年3月,《德州市体育中心开放工作方案》公布,规定中心室外网球场、灯光篮球场、板式网球场、笼式足球场和全民健身路径免费对外开放。五环体育馆等公共体育场馆和社会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也陆续免费开放。与此同时,推进学校体育设施规范、有序地向公众开放,目前7所试点学校已向公众开放,到年底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也将逐步开放。
  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刘文峰介绍,近年来,我市举办了全民健身节、全民健身运动会、四国篮球挑战赛、全国拔河新星赛、京津冀鲁龙舟大赛等城市品牌体育活动。其中,全民健身节已连续举办15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举办8届,两大盛会期间举办的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和赛事,每次吸引数千人参与。
  体育社团组织是推动群众体育开展的生力军。目前,全市共有市级单项体育运动协会3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6个、行业体育总会4个,他们积极组织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其中。基层体育总会组织建设由零起步,截至2017年底,率先在全省完成了乡镇(街道)体育总会组织建设全覆盖,达到了有总会牌子、有办公场所、有专兼职人员、有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四有”标准。
  据《德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未来我市将以减河、岔河、运河为基础,打造三河沿岸绿色体育健身休闲带,确保县市区全部建有“三个一”工程(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乡镇(街道)普遍建有“两个一”工程(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灯光篮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社区)建成一个多功能的文体广场,实现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县级以上主城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群众参加体育健身的条件更加优越。
体育产业
跨越发展
  “德州有很多优质体育企业,是全国重要的体育装备器材生产基地之一,这是这座城市振兴体育产业的基础和底气。 ”2019中国(德州)体育产业交流大会上,上海市体育局规划产业处副处长齐超对记者说。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体育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的400余名嘉宾参观展位并到我市部分体育企业实地探访,他们纷纷为这些企业的发展状况和高质量的创新产品点赞。
  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将其纳入现代产业体系,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市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推进。
  2016年,《德州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出台,确定了“一核、两翼、多基地”的体育产业建设发展空间布局。同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印发,在简化审批手续、优先土地供应、加大资金人才扶持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成立体育产业领导小组,负责推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形成全市体育产业发展“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从2015到2019年,我市体育产业以每年近60亿元的增加值迅速增长,目前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值为311亿元,稳居全省第二位,其中体育制造业产值列全省第一,在全国名列前茅。我市是全省唯一的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拥有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示范单位)3个,各类体育生产经营企业196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0家。是国内最重要的体育装备器材生产基地,产品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余家企业参加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是全省最大的参展团。
  体育企业规模壮大的同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我市积极引导泰山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了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体育用品检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内高端科技研发平台。同时,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提倡自主创新,迈宝赫、宝德龙等企业成立技术中心后,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每年至少推出50款以上的新品上市。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体育用品的需求量呈井喷式增长,进一步打开了体育产业机遇期“窗口”。今年初,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指出要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消费、普及日常体育锻炼等,重点支持消费引领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我们将抢抓机遇,推动体育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做精,进一步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与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 ”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陈良忠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