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四十回村创业,致富后不忘众乡亲

“帮更多贫困户过上美好生活”

德州晚报全媒体见习记者吴杨通讯员孙立摄影报道

1973年,张金海出生于陵城区临齐街道张集村。年近不惑的他在村党支部和村民的帮助下,投身肉牛养殖并率先富了起来。吃水不忘挖井人,他所创立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村集体创收近5万元,带动村内就业数十余人,帮助6名贫困户顺利脱贫,为张集村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返乡创业头脑灵活先致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金海的故事和他贫穷艰苦的童年生活是分不开的。据张金海介绍,他小时候家里比较穷,祖辈世代种地,勉强可以温饱,自己10来岁的时候就开始为父母分担照顾家庭的重任。“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价值。”张金海说。

走向社会的他多次遭遇工厂倒闭破产等挫折。“没有路就自己闯出一条路来。”张金海表示,在了解各方面政策后,年近40岁的他决定回村创业,在张集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开始投身肉牛养殖行业。

土地流转、厂房建设没有资金、技术员工没有到位等难题成为了张金海的困扰。“万事开头难,村党支部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村民们也慢慢信任了我,咱合作社就这样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克服,最终发展起来了。”张金海说。

目前金犇养殖专业合作社有钢结构养殖厂区3500平方米,生活办公区600余平方米,配备240型铲车、双排汽车等专业设备,肉牛存栏近百头,资产总额500万元。张金海个人的努力也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规模发展。

饮水思源带领村民改穷貌

“自己赚了钱,生活好起来了,但村里还有很多贫困户吃不饱饭呢,饮水思源咱不能忘本啊。”张金海表示,自己创业,村支部和村民都给了很大支持。现在自己富起来了,也要为村里的发展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据张集村村民介绍,张金海是热心的人,村里的大事小情,能帮一把的他绝不推脱,还多次为村里重病村民慷慨解囊,帮助他们共渡难关。凭借他的能力和责任心,张金海被推选为张集村村委会委员,他积极参与村内事务,向村党支部提议开展帮带活动,在吸纳更多农户参与合作社的同时,也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

张金海表示,看着村里人渐渐富起来了,他感到由衷地高兴,但仍希望自己能为真正迫切需要帮助的贫困户做些事情。在扶贫站的带领和帮助下,张金海最终选定6个贫困户作为具体帮扶对象并与他们签订协议,在张金海的帮助下,贫困户每人每年增收3500元以上。

用心帮扶因人制宜授以渔

张金海介绍,在去贫困户家中走访时,他发现每个贫困户家庭情况各不相同。如果不能因人制宜为贫困户提供适合他们的帮扶方法,那自己的努力也就仅仅浮于表面,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在这6名贫困户中,有两名身体健硕的年轻人,我本来想为他们提供养殖技术培训,让他们搞养殖,但传统的思想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张金海介绍,合作社内部特举办了交流座谈会,鼓励合作社社员同贫困户加深交流,现身说法,才慢慢打消他们的顾虑。后来,两名贫困户在养殖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方面都得到了专业培养,已成为合作社的技术小能手。“对于年老体弱的贫困人员,我们采取了物质同生活结合的帮扶措施,特意为他们设立厂区看护岗位,并建立弹性工作制度,给予老人足够的照顾和帮助。”张金海说。在张金海的帮助下,目前这6个贫困户均已顺利脱贫。

不忘初心建言献策天地宽

提起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张金海毫无怨言。张金海表示,自己骨子里永远是农民,村里的问题从小就一直牵挂着他的心,个人的富裕是微不足道的,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富裕。在合作社取得一定成绩后,张金海又开始探索新的帮带模式,不断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自己的新想法。目前他已与北京一家外资公司取得联系,准备带领村里人向果树种植行业进军。“合作社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村民们的致富之路也还很长,我想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完成脱贫,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也会让更多贫困户过上愈加多姿多彩的生活。”张金海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