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桑园镇与良店水驿

张明福

现吴桥县城驻地桑园镇,明清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属于德州(德县)管辖,曾是老德州最北边的运河古镇,也是当年德州境内最繁华的街镇,各种版本的德州旧志对此均有记载。后由于其划入河北省吴桥县,才渐渐淡出了德州人的视线。

1六百年的运河古镇

桑园镇在民国德县地图上,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镶嵌在德州境域的最北边。它是明洪武九年(1376)所设立的一块军屯之地,周边分布着德州正卫左所的第四、第五、第六、第八和第九屯。其地名由来也与朱元璋有关。据传洪武二十六年(1393),诏天下州县卫所植桑枣,是时桑园镇一带桑柘丛生,故名桑柘镇。后桑园镇、桑儿园、柘园镇、柘镇等名称交替并用,直到清末民初津浦铁路在此设立“桑园”站,“桑园镇”的名称才被固定下来。

桑园镇因其东枕津浦铁路,西偎京杭大运河,中间有105国道穿境而过,独特的交通优势成就了当地经济长时间的繁荣。在铁路与国道未修通之前,运河就是国家运转的生命线。桑园一带的运河既宽又深,既有装卸货物的大型码头,也有昼夜不停的摆渡口,还有较大规模的船行和可供租赁的大小船只。

桑园段运河为南北走向,河底宽40米,河口宽100-500米,河底高程12.88-11.00米,堤顶高程22.8-21.25米。桑园渡口是清初德州的八大渡口之一,桑园镇的集市也是大的出名。据这条街上住着的88岁老人张少堂讲:民国时期的桑园镇极其繁华,主要街道有当铺街、顺河街、锅市街、菜市街、盐店街等,真的是货物山积,人流如织。桑园镇北借运河大堤,修建了东西南三面城墙,使其围成一处四四方方的城郭,东西南三座大门修得也是非常气派。

明清良店水驿就设在运河东岸,专供过往官船上的客人歇息休憩。私人旅店多达四五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杨家店,漕运期间几乎天天都是客满。

1953年11月,桑园镇连同刘池、大兴、小第八、大第八等八个村划归吴桥县。1958年11月,吴桥县驻地迁往桑园镇至今。

2津浦铁路在此设站

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德县境内共设黄河涯、德县、桑园三个站点。清末京杭运河由于黄河夺大清河入海而中断,很多运河城市开始衰败,如阳谷县的张秋镇、东昌府的聊城、临清等,但桑园镇由于津浦铁路在此设站又重新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使得其经济能够持续繁荣。这从较早设立“公安局二分驻所”和邮政局、电报局的时间可以得到证明。

民国时期德县公安局设有两个分驻所,即南关分驻所与柘镇分驻所。柘镇分驻所也称“公安局二分驻所”,常驻一等巡官一员,书记一员,巡长二员,一等警四名,二等警六名,三等警十八名,马警二名,夫役三名。其经费除少部分为县财政划拨外,大部分是靠社会捐助。如柘镇商会每年捐拨给该镇公安分驻所经费3096元,柘镇船行每年捐款千元。

经济发展离不开信息流的畅通,故桑园镇的邮政、电报、电话业务都是德县境内开办较早的街镇之一。光绪九年(1883),架设德州经桑园至小李庄的长途电话线。光绪二十五年(1899),桑园镇设邮政代办所、信柜。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邮政分局,业务有快递信件、单双挂号信、平信、明信片、包裹、汇兑。民国十二年(1923)设桑园镇电报局。1912年,邮电分局改为二等邮局,下辖5个邮政代办所、3个代办信箱。同年,桑园邮局始设电码译字的通讯业务。直到1932年,柘镇邮政局、电报局仍在当铺街,但均是租居的民房。

3久已湮没的良店水驿

明清桑园镇曾设有良店水驿,这在国家正史和德州志书中都有明确记载。今人刘广生等著《河西驿写真》中讲:良店驿,“ 在今河北吴桥县(原山东德州)桑园镇。”明程春宇《士商类要》中的“水驿捷要歌”曾说:渡口相接甲马营,“ 梁家庄住安德行。良店连窝新桥到,砖河驿过又乾宁。”按照该书标注的编码,德州梁庄水驿34,德州安德水驿35,德州良店水驿36,吴桥连窝镇水驿37。清张鹏翮《治河全书·运河全图》上标注为“桑园驿”,其实就是良店水驿的另一种叫法。至于为什么叫“良店驿”,目前尚不清楚。

良店水驿现已踪迹全无,要准确判断其遗址所在,就得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距离桑园较近,二是河道宽度能够容纳较多过往船只停靠,三是南面必须有修建宽宅大院的足够空间。幸好吴桥县城迁驻桑园镇时,主要是在镇东规划的新区,所以桑园镇得以保留其全貌,为我们探寻良店水驿遗址提供了方便条件。具体做法是,让当地老人指认老渡口(码头),然后观察和分析是否满足驿站的三个条件,最终得出现在的桑园镇北街街口就是良店水驿的遗址所在。现坐落在此处东北角的一家副食店,即民国时期的澡堂子所在地,应该是由明清良店水驿演化而来。这家副食店有位八十多岁的老妇,身体健壮思维敏捷,她讲当年曾听其公公说过一些类似的事情。

良店水驿的规模编制,史书有明确记载。据嘉靖《德州志·官治志》记载:良店水驿在城北二十公里……驿丞李蕴,江西丰城人。万历、天启《德州志·建置志》、康熙《德州志·驿站》、 《德州志·驿乾隆政》都对良店水驿有明确记载。

4马中锡在此招抚响马

桑园镇之所以名扬海内,与明正德中著名文学家、兵部右侍郎马中锡驻此招抚流贼刘六刘七有关。

马中锡,字天禄,号东田,今河北省故城县夏庄乡东马庄人,其家距离桑园镇15公里。成化十一年(1475)考中进士,初授刑科给事中,历官云南按察司佥事、陕西督学副使、大理寺右少卿、右副都御史、辽东巡守,最后官至兵部右侍郎。

正德六年(1511),河北、山东、山西一带,爆发了河北霸州文安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俗称“响马”。起义军声势浩大,直逼京畿,朝廷上下极为恐慌。正德皇帝钦点马中锡提督军务,统帅禁军前往镇压。

马中锡认为农民之所以聚众走险,皆因朝廷腐败,恶政所逼。基于这种认识,他上书正德皇帝,主张招抚而非镇压,并下令“贼所在勿捕,过勿袭击,饥渴则饮食之”,以示对起义军的诚意。驻节桑园驿的马中锡,亲自到起义军驻地景县安陵镇,赠之酒食,晓之以理,劝其归顺朝廷。起义军首领刘六已欲归降,但其弟刘七认为“今阉臣误国,人所知也,马督堂能自主乎?”马中锡被问得瞠目结舌。同时,起义军通过宫中太监得知朝廷并无招抚之意。

这样,起义军拒降,招安未成。但此后,起义军过故城县境,均相戒勿犯马督堂家。这本是起义军对马中锡的善意,却因此受到诽谤,一些言官交相弹劾,结果马中锡被以“纵贼”罪再次入狱,并葬身牢中。

5这里打响山东抗战第一枪

1937年9月,侵华日军第二集团军依仗铁甲钢炮沿津浦铁路大举南犯。30日,日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一部占领冀鲁交界的桑园火车站,战火烧到山东的大门口。

10月2日,国民党第三集团军第四八六团在师长展书堂的指挥下,组成了以81师243旅486团为骨干、由全师各部抽调精英500余人的奋勇队,在486团团长赵廷壁上校的带领下,从德州出发绕袭桑园的日军,次日凌晨与日军千余人激战4小时,一度完全控制了火车站,缴获30余门火炮及1列钢甲车,大挫日军前锋的锐气。

南京《中央日报》以“津浦路我军大捷”为题,报导了第三集团军夜袭桑园成功的消息。这次战斗理所当然地成为国民党所打的山东抗战第一枪。

6留有盐关、庙宇等遗迹

清代为了增加政府税收,曾在德州境内设有盐关一处。史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立盐关于桑园,总漕委员稽查回空漕船有无私盐。民国《德县志》记载:“盐关,在柘镇运河东岸,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里。漕运总督委员驻此,稽查回空漕船有无夹带私盐漕运者。久已裁撤矣。”

桑园镇的庙宇主要有关帝庙、北极庙和菩萨庙。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现文献中仅存明嘉靖十八年(1539)王权撰写的《桑园镇重修关王庙碑记》:“德州桑园镇旧有关王庙,巍然峙于卫河之浒。庙四楹,神像端严惟肖,前树门坊,钟篪在左,斋庖在后,烝尝伏腊,镇人事之惟虔,可谓之特祀矣。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庙缘岁久,栋宇将倾。镇之耆旧相与醵金而复新之”。

民国时北极庙尚存珍贵文物两件: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铸造的铁磬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铸的铁钟。

桑园镇不仅遗迹众多,还有众多赞美该地风物的诗文得以传世。如明中期浙江长兴知县归有光《上巳日晚泊桑园》:“三月长安春事繁,桃花千叶李花单。掖垣袅袅多杨柳,宫草萋萋似蕙兰。帝子属车临灞水,佳人踮履仰晴滩。微臣独向长沙路,坐对灯花夜向阑。”明末故城拔贡沈嘉客《桑园七言绝句》:“水稜才解日初暄,春气纤毫掠水痕。风正帆悬五十里,斜阳早已泊桑园。”清初德州进士李源《过桑园镇》:“望里青帘在,村墟小市廛。花明茅店雨,柳映板桥烟。商旅人交逐,燕齐地接连。长河官渡少,隔岸唤渔船。”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