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子股街轶事

马惠彬

剪子股街原系德州城的一条形象独特的古街,它南北走向,北起顺城街,南止大西门外(现建设街)。因它的南头系两股斜向道路合并而成,加之主街形成了似剪刀状的街道,故得名“剪子股街”。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改为“光荣街”。1981年经德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复为“剪子股街”。1999年德州市政府规划在此建“鲁北粮油批发市场”时该街被拆除。2003年又由“鲁北粮油市场”改建为金谷园小区,故它的位置在今天的金谷园小区内。

独特的剪子股街

明清时期,这条街系德州城进出京城御路的组成部分。明及清早期,它的南头向西频临运河码头,向东是“大西门”,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该街的南头有两股道,分别从两个方向斜向进入该街。

其中一条是出大西门后,由东南方进入向西北方斜行,称为东股道;一条是自运河码头(金城街),由西南方进入向东北方斜行,称西股道;两股道各自向前斜行约30米后,汇合成了一条路继续向北走。故在它们的汇合处形成了三叉路口,在道路上出现三叉路口并不为奇,奇怪的是这个三角形空地里的三个建筑物。

据说,这块空地属该街某大户人家所有。传说,明朝时他家在这块三角形空地的南头,修了座小型的关帝庙(高约1.2米);在关帝庙前修了座小型的石头牌坊(高约1.3米左右);又在小牌坊前约1.5米处,打了一口直径约50厘米左右的水井。这三个建筑物南北向排列,总占地面积不过半分地。可这三个小小的建筑物,却将这个三岔路口点缀得妙趣横生,使这条街成了名副其实的剪子形状。三角地最北头的那口井,成了剪子股上的“铆钉”。从此,这条街就名正言顺地成了“剪子股街”。

繁华的进京要道

剪子股街是途径德州城进出京城御路的重要路段,是德州城通往“老虎仓”皇粮仓的必经之路。不仅它的东股道是进出德州大西门的要道,而且,在清乾隆二十八年之前,它的西股道与大西门外的运河综合码头相连,是运河码头上下旅客、装卸货物的主要集散地,可谓德州城的交通要道及繁华之地。

进入剪子股街,它的路西多为大户富贵人家和大车店、各类作坊等,不是豪华的大门楼就是可进出轿车和大马车的大梯门,这里所有宅院和门楼都比较讲究。其路东则以板搭门式的商铺店面为主,这里商铺一家连着一家,商家的招牌及彩色的幌子迎风招展。在诸多的饭铺、茶馆、小吃店中夹杂着烟酒铺、杂货铺、文具店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磨坊、米坊。据说过去剪子股的磨坊,因面白米纯而比较出名。故原来这里的磨坊较多,来此买米、买面的船民较多,运河改道后磨坊就逐渐少了。

虽然清乾隆二十八年运河改道后,大西门外不再是运河码头了,但进出京城的御路还在该街通过,往返于京城进出德州大西门的学子、官吏、商贾等仍走这条街,运送皇粮的大车小辆仍在这里走,故剪子股街的繁华程度并没减多少。一直到日军侵占德州城后,其繁华程度才逐渐走下坡路。

德州城解放后,道西的纸盒厂、纸绳厂等经营得也非常火,曾为德州的经济发展做过一定的贡献。

剪子股街文物古迹较少,除了小关帝庙、小石头牌坊外,还有西股道南口外德州城最大的土地庙。该土地庙直到1959年开拓迎宾路前还在。

最早的派出所之一

剪子股街派出所系德州城最早的派出所之一,自成立以来它就驻在剪子股街北头路西的一处四合院里,该院落从大门楼到院里所有房间全部由青砖建成,原属某大户人家的宅院。院内有北房5间,西房3间,东房3间,南房3间,系德州城典型的四合院。

1946年6月德州城解放后,当年的6月29日,德州市就选举产生了“民主政府”。随之组建了德州市公安局。当时全市分为四个区,每区设立了一个公安分局,其中就有驻剪子股街的一分局。

1948年春,德州市公安局成立了四个派出所,将剪子股街公安分局改成了“剪子股街派出所”。1953年4月,德州市公安局又将四个派出所合并为两个派出所,剪子股派出所改为“德州市第一派出所”,主要负责全城区的人口与治安管理。第二派出所负责城外郊区。后来又改回了四个派出所,“德州市第一派出所”,恢复为“剪子股街派出所”。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剪子股街派出所”改名为“红星派出所”。“文革”结束后,1984年经市政府和原德州地区公安处批准,又将其恢复为“剪子股街派出所”,今天剪子股街没有了,可“剪子股街派出所”还在。

低调的武林高手

说起老剪子股街来,人们不会忘记该街的两个武林界名人,即西股道的李殿秋(化名),东股道的毕凤停(化名),据说两人手下都有不少徒弟,但从没人听说剪子股练武人打过架,至于二位高手只留下了部分传说。

据说,李殿秋先生在剪子股街南头,靠旧河海子沿的地方开了个烧饼铺,他在烧饼铺的门外放着一个盛五挑子水的水缸,缸里面的水总是满着。有一天从南头来了一位武生打扮的人,走到他家门口单手将水缸提起来,另一只手托底将水倒在地下后,将此水缸扛在肩上就走。

见此,李殿秋走出屋门说:“朋友,这缸是我的。”只见那人头也没回单手将缸沿一推,说了声:“给你”!只见这口水缸就飞向了李殿秋,李殿秋一抬手就将缸底托住轻轻放回了原处,那人回身躬身作揖红着脸就走了。

又传说,毕凤停家泥房需要土,他就推着一辆木轮小红车,到大竹竿巷南去推土。每当过沟坎时,他就双手攥紧小红车的把头,一用力就把小红车轮离地,平托着小红车将土运回家。

据说他家是开“磨坊”的,他一直在磨房里教徒弟。每当训练前他就将磨盘等石器搬到街上,训练完再将其搬回原处,不耽误明天推磨、做买卖。

剪子股街有如此的武林高手,可他们却从不张扬,从没听说剪子股街与谁打过架,他们一直保持低调做人。

古老的剪子股街,今天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了,只有“剪子股派出所”之名,还能让老德州人回想起它当时的繁华。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