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书房的变迁


  □张光茫
读书人都希望有一间自己的书房,它或大或小,总能承载读书人的梦想。我家3代人书房的变迁,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祖父的书房陈设很简单,除了一本老皇历,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书了。父亲那时尚小,对书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在祖父不让他们随便进那间所谓的书房时,曾随口反问过祖父,你说那是书房,那书呢?祖父当时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才喃喃地说:书嘛,会有的,以后你就晓得了。
  祖父书房的墙上贴有郑板桥的梅兰竹菊四条屏,虽说只是印刷品,但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月里,祖父能够花大价钱买字画,可以想见他老人家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位。可惜好景不长,在之后的文化大革命中,祖父买书的念头也只好打消。
  父亲最早的书房,其实就是我们家的床头。文革后,父亲做了民办教师。那时,我家就一间房,里面放了一张床,还有锅碗瓢勺等生活用具。父亲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几本旧书,就只能放在床头。书不敢多放,放多了就没有我们睡觉的地方。父亲不仅津津有味地读书,还不时趴在床头做摘抄。回忆起那段床头读书的时光,父亲和很多人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结论:那是一个洋溢着激情、饥渴阅读的年代。
  后来,父亲的书房从床头扩大到一张桌子。那时,我家的房子由一间变为两间,但父亲还是不敢给自己买个书柜,因为它太占地方了。父亲索性就把一摞摞的书搬到客厅的桌子上,这样看书时也比较方便,比坐在床头看书舒服了很多。那时,我跟着父亲读过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书。
  我自己的书房是名副其实的书房。我成家后,把其中朝阳的一间房子装修成了书房,并给书房取名“独乐源”。我把书房的三面墙都放置了书柜,能放几千本书。这时候买书,不再是一本两本地买了,而是成套成套地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我把他的书都买来读了,从中读到了一种文化的自信。
  当我在“独乐源”享受着读书的乐趣时,心里非常感激我的父亲,不光是因为他给了我众多的好书,关键是父亲培养了我良好的读书习惯,使我很早便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家三代人读到了众多的好书,而三代人书房的变迁不仅反映了三代人的读书生活,更折射出时代的巨变,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崛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