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前后 调养脾胃正当时


  □本报记者石少军本报通讯员王琰
  9月23日将迎来秋分节气。《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此时阴阳之气由夏外散转为秋收藏,人体的气血亦同,所以秋分前后是调理脾胃的重要时节。
  德州市中医院东院区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弘兴说,夏秋交替早晚温差大,贪凉的人纷纷中招,医院感冒发烧、肠胃病、呼吸道疾病患者开始增多。白露节气后,秋病也进入高发期,尤以气管、胃肠疾病及过敏性疾病最为多见。
  与此同时,随着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随之多发。抵抗力不佳的中老年人这个时期更应注意防护。临床中提倡舌下络脉诊病法,尤其平时舌下青筋鼓起伴血脂异常者,建议及早评估颈动脉斑块情况,以免早晚低温下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斑块脱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秋分要注意除湿。”张弘兴称,除湿主要靠脾胃功能。人们在秋冬季容易出现胃肠功能不足的现象,显示出气虚之相,所以夏天易患胃肠病的患者更应该在秋冬季固本。在进行中药化湿的同时,建议适当运动,多出出汗可以更好排湿。此外,大家还可以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如薏米、绿豆、山药、扁豆等,让大小便通畅,脾胃负担轻,有助于除湿。
  秋季有的人感觉腰身酸痛、浑身无力、口里发苦,两三天未通便,气血不通。中医认为,人跟外界要四通——呼吸通畅、大便通畅、小便通畅、皮肤通畅。很多城市白领普遍存在这些症状,这与气机不通或与湿气困阻有关。秋冬季排便不畅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用中药“风疏雨润”法治疗效果明显。
  都说秋季需要进补,但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进补。张弘兴表示,秋季进补得看体质,体弱之人可以适当吃一些营养物质,包括用药物健脾益气、填精补血。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大多数人的身体处于营养过剩的状态,尤其很多小孩子在隔代亲的宠爱下,身体不再亏虚,多由食积造成疳积,导致面黄肌瘦。这个时候如果再食用热量比较高的食物,身体反而会吃不消,因此建议以消补为宜。
  在饮食方面,由于秋分时节寒湿较重,所以饮食上要注意温和,不吃过多冰镇、生冷食物,不增加胃的负担,这样才能让自己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此时保证脾胃不发病,在接下来的节气变换中才能保持良好状态而少生病、不生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