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镇渡口驿

张明福

夏津县渡口驿是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运河古镇,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处,是渡口驿乡政府所在地。明清时期,渡口驿一带尽得运河之利,不仅是夏津县管河衙门和水次仓的所在地,其经济繁盛程度也是备极一时,是略小于县城的夏津境内第一大镇。

1名称源自夏津水驿

夏津县境内运河,南 由此推断,渡口驿应是先起本县的师堤村,经白 有渡口,后设驿站,尔后庄、三店、邢庄、南口、北 “渡口驿”地名出现。其实口、西李庄、珠泉屯、渡口 渡口驿的水驿只存在于明驿等村,至管辛庄出境, 代,清初即被裁减。据县志全长22.22公里。这段运 记载,渡口驿水驿在城西河属于纯粹人工开挖,故 二十公里,明洪武二十八弯道较多。由于夏津东部 年(1395)建,额设驿丞一区域属于汉黄河故道,其 员,吏一名,库子五名,馆地势高亢,又加陈公堤的 夫三名,水夫二百八十名。作用,故而位于夏津西部 但清顺治十六年(1659),的运河沿线不仅地势低 夏津水驿被裁并到临清州洼,而且它的东岸还一直 的清源水马驿,衙署俱废。依偎着两个大型湖泊,即 到了一百年后的乾隆时白泊(白马湖)和莲花池。 期,人们已经说不清夏津

明清夏津县的行政区 水驿的准确地址了。划与今有所不同,不仅没 清代夏津水驿虽然不有从撤销的恩县划入的雷 存在了,但夏津县民和渡口集、常安集、苏留庄、左王 驿一带仍与朝廷的政治活庄四个乡镇的90余村,那 动分不开。一是康乾二帝南时渡口驿乡所在的运河北 巡,夏津县的文武百官还得岸尚有五公里长、约128 由知县带领到渡口驿的水顷的土地属于夏津县境。 次仓接驾或送驾,如需皇帝当时运河的南北渡口同为 召见就得提前赶到临清清一个村庄,统称渡口驿,只 源驿等候;二是虽然隶属本不过运河北部称北渡口 县的水馆驿被裁撤了,但夏驿,南部称南渡口驿。北渡 津县还得继续为清源驿提口驿曾有驿站一座,史书 供里甲夫马,有时还得为甲称夏津水驿,明永乐年间 马营水驿提供物资帮助。道设置,承担驿传往来邮递。 光《续武城县志·巡幸》就曾南渡口驿有夏津水次仓, 记载:甲马营水驿接待康乾又称兑军仓,每岁冬于此 二帝的“米、面、猪、羊、鹅、收粮兑军。渡口即为连接 鸭、柴炭,武城备办,夏津协南北渡口驿的唯一通道。 办。”

2存世六百年的“理河厅”

运河流经夏津县西 驿、潘家口起,北至横河境,离县城距离较远,为 口止,计长十里。具体管便于及时处理运河事务, 理境内的孙家口、郝家统治者便将管理运河事 圈、潘家口、横河口四个务的衙门设置在远离县 浅铺,额设浅夫25名。城二十公里的运河岸边, 清代夏津县又增加管这与邻近的恩县相类似。 理运河事务的县丞一职,恩县所设叫“县丞署”,即 办公地点仍在渡口驿,办“恩县二衙”;夏津县则是 公场所仍称“理河厅”。但叫“理河厅”,听起来更专 可惜的是,明代修建的业、更具体。恩县的“县丞 “理河厅”堂署已经俱圮,署”不仅仅限于管理河 清代的“理河厅”一直是务,也对周边乡镇村行驶 租赁民房办公。行政权力;而夏津县的 民国建立后,明清管“理河厅”,则不负责周边 理运河的理河厅也随之村镇的行政事务。 废止。运河的所有事务归

据《夏津县志》所记: 属县政府第四科(后改为“理河厅署,主簿治河处 实业局,又改为建设局)也。成化十七年(1481) 管理。建国后,运河事务代管河道典史黄诩奉檄 统归运河管理段管理。管创建。正德元年(1506) 理段始建于1957年5月,主簿惠凤、嘉靖六年 址在北口村。1958年10(1527)主簿李晋阳继 月,夏、武合县,段址曾迁修。中为正厅三间,北为 武城县城。1961年7月,后厅,南左右为厢房,中 夏、武分县,运河管理段为仪门一间,左右角门, 迁回北口村。2001年10大门左为主簿住宅,右为 月,管理段改称河务局,厂,椿草贮焉”。 下辖白马湖、郑保屯南、

明清夏津县理河厅所 郑保屯北和渡口驿四个管河道,东岸南自孙家口 护堤队,队员由沿河村庄铺直隶清河县界起,北至 遴选的48位村民组成,负横河口武城县界止,计长 责运河堤岸的树木及防二十七里;西岸南自渡口 汛土石等用料的管护。

3业已消失的众多古迹

1.夏津水次仓

乾隆《夏津县志》载:水次仓为官驻征漕之处,距县治四十里,在卫运河南岸。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县张恕建,嘉靖十六年(1537)知县易时中重修。大门三间,内厅五间;东西岸各廒九间,南廒六间。岁收粟米候军兑运。崇祯年间俱废。清顺治八年(1651),知县夏人佺于卫河东南岸买游击李敦厚宅改建,大门一间,中门两间,北官厅三间,东西房各三间,东西廒各四间,厅后廒各九间 。康 熙 五 十 九 年(1720),知县刘信烈捐募创建廒神庙一座,重修仓廒十六座,分别为子廒、丑廒、寅廒、卯廒、辰廒、巳廒、午廒、未廒、申廒、酉廒、戌廒、亥廒、丰廒、润廒、行廒、盈廒。又大厅三间,东西房各三间,厨房二间,大门、仪门、马棚、围墙俱修理完整。其后清代历任夏津知县无不对水次仓加意修葺、增建。

夏津水次仓所储漕米,多为本地所产,亦间有代储的外地漕米。明清时漕米按丁亩征缴,征缴中按“里”设点,分头征收;征缴后,统一运送水次仓贮存。每岁冬漕粮兑运时,渡口驿一带的运河上“樯桅如林,漕船首尾相衔”,密布于河面上。

2.万窑厂

万窑厂简称万厂,是夏津县为北京紫禁城建设而设立的官办砖窑厂,是明代中前期实行匠人轮班和住坐服役制度的产物。当时夏津县在今郑保屯的窑厂村还有一处窑址。两处砖窑均建在卫运河的河套内,一是可就地取土,二是便于贡砖运输。后由于匠人轮班和住坐服役制度被以银代役的雇佣制度所代替,窑厂的烧砖行为不再与政府有关,其价格、产量完全归市场调节,夏津县的两处官砖窑便开始转入民营,具体消亡的时间不清。万窑厂于民国时期迁出河套,改名为“管辛庄”。

3.月堤

史书记载月堤在县治西四十里,卫河之东西内岸也。因外岸不足以防水患,故再次修建内堤。后因年久失修,造成嘉靖九年(1530)河决外堤,老百姓的庐舍田禾荡然一空。嘉靖十六年(1537)、十七年(1538)两个秋天,运河反复决溢,老百姓生活无着,经济异常凋敝。知县易时中采纳县主簿胡尚仁的建议,在运河堤内修建东西两段月堤。月堤于嘉靖十八年(1539)春开工,投入县夫1705人,暨德州九屯夫230人。大家奋战三月有馀,工程告竣。百姓高兴地奔走呼号。是役,德州千户钮继先,裴家圈巡检李宗禄均有功劳于民。

4.观音堂与石佛寺

渡口驿河口原有观音堂一座,创建于明永乐年间。由于历代相继增修,规模逐渐变大。至成化间,遂用石头雕刻成一座高近一丈的释迦牟尼坐佛,并雕刻出观世音诸菩萨,由此改称观音寺。嘉靖年间,河崖因冲刷而崩塌,乃移寺至街北路口。雍正时知县方学成发现寺宇倾圮不支,曾动重修之念,但限于经费未能如愿。幸好乡绅阎进才和村民隋自成等人募集赀材对其重修。工程开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夏,第二年秋讫工。重修后的寺院崇楹厚栋,焕焉改观。像设聿新,辉煌照耀。且易名曰“石佛寺”。

4卫河古渡诗赞多

“卫河古渡”是明清夏津八景之一,指的是渡口驿一带的风光景色。

在长达近六百年的运河畅通期间,这里为漕运所经,其水萦纡回合,屈曲北注,引得无数诗人墨客尽情发挥。明后七子之领袖的王世贞有诗:“河流曲曲转,十里还相唤。那比下江船,扬帆忽不见”。右赞善顾绍芳《舟行即事》则云:“愿得三千里,飞帆一夜还。生憎卫河水,十步九成弯”。

渡口驿河道又是舟楫相接,千帆若云,渡口也是百业繁荣,俨然闹市。

明前期夏津知县薛正诗曰:“卫河古渡界鄃城,一派洪荒拱帝宫。万里远通交广地,四时常带雾烟清。陆经南北依稀见,舟舣东西密迩横。漕运便民充国用,讴歌击壤乐升平”。晚清夏津知县郝植恭的《渡口驿》则曰:“一骑花骢柳外过,云连古刹望巍峨。雨迟秋麦耕新绿,霜晚冬棉拾正多。荒驿人稀谁系马,沙堤水静不扬波。岁收幸获称中稔,赛社村村鼓腹歌”。(临清市博物馆原馆长马鲁奎、夏津县史志办原主任李宏升两同志对该文进行过具体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