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军:敢为人先拼出“恒丰速度”

宁夏恒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涡流纺设备进行生产
苏建军(右)陪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考察团参观企业展厅(资料图)


  仅用11年时间,他带领职工将企业从濒临破产发展成全国纺织业领跑者,现拥有41家理事单位、50家企业,纺纱产能达到300万纱锭——
苏建军:敢为人先拼出“恒丰速度”
□本报记者杨德林本报通讯员杨爱芹
  9月4日,在位于陵城区经济开发区的恒丰工业园办公楼内,记者见到了德州恒丰集团名誉理事长、德州仁和恒丰集团董事长苏建军,在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份集团简介,无声地诉说着恒丰集团艰苦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显著成就。
  在苏建军的带领下,德州恒丰集团仅用11年时间,就由一家债务高筑、濒临破产的企业一跃成为全国纺织行业的领跑者,目前位居全国纺织行业核心竞争力第5位,“中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百强企业”第9名,“中国化纤短纤混纺纱主营业务收入30强企业”第1名。苏建军先后获得“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突出贡献奖”“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主创者”“全国优秀纺织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遇到困难,闯过去就是一片蓝天
  德州恒丰集团的前身是始建于1981年的德州第二棉纺织厂,1997年更名为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加入德棉集团。今年54岁的苏建军之于恒丰集团的关系可以说是共生共荣,对企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1984年苏建军从潍坊纺织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德州第二棉纺织厂,在这里他从一名技术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先后担任工段长、车间主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但巨大的困难和风险也考验着他。2008年前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再加之自身管理机制僵化,设备落后等原因,企业走到了破产倒闭的边缘,资产负债率高达200%,员工人心不稳。
  企业该何去何从?苏建军回忆说,关键时刻是党委、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于2008年与德棉集团进行了剥离,有了独立经营自主权,并成功进行了改制,实现了国有资产退出,有了更加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机制,并于2011年成立了德州恒丰集团有限公司,开启了全新的发展航程。“当时我们党委班子成员几天几夜不休息,全面探求企业的出路。最终,大家形成一致决议:不论多么困难,也要继续发展,不能让企业倒掉,不能让2000多个兄弟姐妹丢掉饭碗。在这种理念的号召下,大家心中燃起了希望。 ”
  爱拼才会赢。当时集团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全力做好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的搬迁和生产经营;一方面咬紧牙关,采取向亲戚借、抵押房产等方式,成立陵县恒丰纺织品有限公司,抢占新的市场。“当时大家不争论、不抱怨,就是没日没夜地苦干、实干,一边建设、一边安装、一边投产,厂房刚建起来就开始办公,屋子里返潮阴湿,墙上起碱半米高,这都没有阻挡住大家发展的热情。 ”苏建军回忆说。
  不管市场形势如何变幻,不管外部环境顺利与否,苏建军就认准了一个“拼”字,拼速度、拼规模、拼创新。“道理很简单,企业早投产一天就早一天见到效益。只有靠拼,我们才能把命运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从2008年到2011年,我们在陵城、平原、临邑、夏津等地建成了7家公司,使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大幅提升,也迎来了市场转暖的大好机遇,由此恒丰集团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苏建军说,从2013年起恒丰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宁夏、四川到新疆、云南、广西,“恒丰速度”无处不在。以宁夏吴忠市的恒丰纺织项目为例,该项目从厂房基础开工到首个1万纱锭设备投产,仅仅用了5个月。
  顺应大势,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从1家企业到41家理事单位、50家企业,纺纱产能从7.5万纱锭到300万纱锭,从2300名员工到2万余名员工,从单一的纺纱到织布、印染、服装并举,拥有2000余台喷气织机、1030万套针织服装和羊绒衫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体现着“恒丰速度”。
  在苏建军的带领下,德州恒丰集团形成一种独特的快速发展、快速扩张规模的模式,即“理事单位企业集团发展模式”,在集团理事会的领导下,各个企业实现产权独立、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合作机制,并由各公司授权恒丰集团代替公司董事会对其进行监督监管,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现体制管理的创新。“这种关系看似分散,其实有着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理的股权结构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生产积极性。 50家企业的合作者和股东结构中既有国内外大品牌公司,也有恒丰集团公司高管、员工及供应商,互为股东,互为参股,互为客户,形成了高度统一的管理认同和文化认同。 ”苏建军解释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现在,恒丰每上一个新项目,集团自身投资不足20%,80%的投资来自社会力量。特别是一些技术骨干、老员工拿出积蓄支持企业发展并占有一定股份,从职工到股东,身份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不仅破解了企业的融资难题,还激发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保生存、保职工饭碗到行业发展引领者、模式创造者,许多人认为苏建军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是恒丰集团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功臣,但苏建军并不这么认为。“任何一家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和集体决策的智慧,‘一股独大’‘一言堂’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也注定企业走不远。基于此,德州恒丰不断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定个人股份不能超过30%,引进优秀管理团队,加大人才队伍培养,使企业靠制度靠管理靠文化实现长远发展。 ”苏建军说。
  苏建军认为,德州恒丰集团能够快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顺应了国家发展大势和时代需求,从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战略、高质量发展,每一步他们都精准对接,快速行动。由于善抓机遇,德州恒丰集团有5家企业建成省级技术创新中心,7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国库棉交割库认证资格,今年又作为全省唯一企业列入山东省纺织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从而使恒丰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政策、人才、技术支持,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心系职工,做有社会责任的企业
“企业发展不忘记职工,更不能忘记社会责任”是苏建军一直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集团理事单位不论在哪里发展,都积极反哺社会,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全心全意为职工谋幸福。德州恒丰集团前身是老国有企业,人员多、包袱重,但实现了没有一个职工下岗,没有一天拖欠工资,并且依靠企业自身积累不断消化企业债务,实现了稳定过渡发展。从2015年起,德州恒丰集团对德州一棉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进行托管,实现了职工上岗、工资按时发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苏建军认为,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靠文化理念带动,企业家更要坚定不移讲政治,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作出社会贡献。集团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帮助遇到困难的职工,连续多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积极参与脱贫攻坚,集团至今已先后在陵城区宋庄镇、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乡同利新村和吴忠市红寺堡区兴建了3家工厂,总投资20亿元,解决了2700多人的就业问题,被授予“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先进民营企业”荣誉称号。
  自2018年起,德州恒丰集团启动了“二次创业”行动,苏建军的身份有了新变化,他主动辞去了德州恒丰集团理事长职务,担任了名誉理事长、德州仁和恒丰集团董事长职务,把工作重心放到了谋划企业战略转型和产融合作上,加大了品牌输出,打造技术、管理、咨询服务等“轻资产”,加快“智慧转型”,力争到2020年恒丰纺纱产能达到500万纱锭,织布产能达到3000台织机,加快向国际化大集团迈进。
  采访最后,苏建军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由衷地感到,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各级党委政府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就没有恒丰的今天,更没有恒丰人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