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7年到2018年:全市用电量62年增长6394倍

从1957年有记录的339万千瓦时,到2018年的216.77亿千瓦时——全市用电量62年增长6394倍

建成于2018年的500千伏陵县变电站

上世纪 90年代电力工人检修变电站


  □本报记者马乐本报通讯员李玉刚王衍
  工作出行、休闲娱乐、浇地灌溉……几乎每一件事都离不开一个“电”字,电力早已悄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支撑。
  电网,是观察一座现代城市历史进程的重要“窗口”。我市从1950年仅有1家发电厂和总长度15.15千米的3.3千伏供电线路,发展到如今拥有249座变电站、1873条输电线路的坚强智能电网,电力70年变化,见证着城市不断向前的脚步。
1950年城乡居民普遍使用煤油灯照明
  尽管历史上德州是全省第4个用上电的城市,但在建国前一直没有实现区域供电。直到1950年1月15日,德州发电厂正式投入运行,架设了市南、市北和铁路3条3.3千伏供电线路,总长度15.15千米,保证了机关、学校、车站和市区部分企业单位用电。
  由于没有完善的计量方式,多数用电户都在实行包灯制,即按电灯泡功率收费。照明用电,20瓦的电灯泡每月电价折合新币约1.76元;动力用电,每千瓦时折合新币约0.18元。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用电的只有德州面粉厂、东新油厂、兴鲁烟草公司德州烟厂等几家企业及政府部门。无论城市、乡村,居民仍普遍使用煤油灯照明。
  今年81岁的肖兴奎就在当时的面粉厂工作,他回忆道:“那时候许多人都没见过电灯。有一次我有一位老乡来厂里看我,用嘴对着灯泡吹,还奇怪为何使劲吹就是吹不灭。 ”
  1957年,山东建成了第一个跨地区电网——鲁中电网,1973年1月德州电网与鲁中电网联网,引来第一条110千伏的输电线路“黄一临”(黄台发电厂到临邑),保障整个中心城区的供电。
从“借电”到“送电”村村通电照亮百姓生活
  1977年起,随着工业用户大幅度增加,工业年用电量从50年代的184.44万千瓦时增长到32770.6万千瓦时,德州开始大规模兴建电网,每个乡镇都建设了变电站。 1978年,110千伏临邑至齐河线路建成投产,德州110千伏电网形成环网。 1984年12月30日,德州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临邑变电站建成投产,同一年220千伏的“黄二临”输电线路也搭建完成。
  “电压等级越高,输电距离越长,电损耗越低。 ”今年70岁的宗兆茂介绍,他于197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进入德州电业局农电所,负责7个乡镇的供电保障以及线路与变电设计。宗兆茂回忆,那时虽然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大有提高,但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全市都是计划用电,无论是工农业用电还是生活用电都要事前经过计算,有相应配额,而且经常不够用。“那时候村里的线路都是单项供电,从变压器到配电盘,只要一个闸刀就能管理,控制器、保护开关什么都没有。许多村民为了用电,自己私接电线,拉闸限电成为常态。 ”
  由于人员不足,线路架设等体力活也得全员一起上。“村里路不好走,也没有什么先进设备,电线杆都用牛车运送,挖坑、拉线都是人工操作。 ”宗兆茂回忆,有一次下暴雨,电线杆断了,他们害怕电线落在积水里,一直用手托着等工人赶来。
  进入90年代,德州电力加快了发展的脚步。 1991年华鲁发电厂投产以后,不仅供应了本地居民及工厂用电,还为外地提供用电及运行维护,实现了从“借电”到“送电”的完美蜕变。为了保障农村用电,德州电业局响应全省号召,加大电网投入,完善网架机构,实施“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工程,每个乡镇建有变电站、每个村有变压器,1994年3月德州实现“村村通电”,1995年8月实现“户户通电”。“去村里维护线路的时候,经常有村民拉着我们的手表示感谢。 ”宗兆茂说,村民家中的电灯亮了起来,各种家用电器置办了起来,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
  精准把脉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
  21世纪,德州电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6年10月,德州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德州变电站建成投产;2012年7月,220千伏庆云输变电扩建工程竣工投运,220千伏电网实现环网运行。 2016年至2018年220千伏“外电入德”线路由6条增加至15条,有效解决了东北部、西南部电网相对薄弱等问题。 2017年底,我市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结束,完成50071眼机井通电工程,覆盖2710个村,受益农田面积277万亩,每年可减少农民灌溉支出约2.6亿元,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35千伏变电站138座,110千伏变电站81座,220千伏变电站30座,输电线路1873条,长度28471千米,220千伏变电站覆盖每个县市区。 2018年社会用电量达到216.77亿千瓦时,比1957年有记录的339万千瓦时,增长了6394倍。“如今德州电网正不断提升建设运营等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为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国网德州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日常巡检过程中,他们用上了智能机器人,运行人员远程下达巡视任务,机器人立即对开关柜进行局放测试、红外测温、开关状态识别等,并即时生成巡检报表;建设数字化全息感知智慧台区,可以采集用户各类用电设备运行和能耗情况,推送高耗能诊断和节能意见,还可监测短路、漏电等问题,保障用户用电安全。
  如今的德州电网,已经成为经济高效、清洁环保、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今后国网德州供电公司将不断努力,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满足全市的发展用电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数读德州电力发展
1950年
1月15日,德州发电厂正式投入运行
1963年
德州第一条10千伏线路建成投产
1965年
  4月,德州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南郊变电站建成投产
1972年
  德州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东郊变电站建成投产
1984年
  12月30日,德州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临邑变电站建成投产
1994年
  3月20日,实现“村村通电”,次年8月25日,实现“户户通电”
2002年
9月18日,德州电业局更名为国网德州供电公司
2006年
  10月31日,德州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德州变电站建成投产
2018年
  5月30日,500千伏陵县变电站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德州境内500千伏网架实现环网运行
目前
  我市已建成35千伏变电站138座,110千伏变电站81座,220千伏变电站30座,输电线路1873条,长度28471千米。220千伏变电站覆盖每个县市区,去年年售电量达189.75亿千瓦时
制图:李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