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罐里藏秋意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双双摄影刘振兴通讯员孟娟

农历七月中旬,秋意未浓,张建强家的小院里,已经坐满了从天津赶来的蟋蟀玩家。玩家们短裤汗衫,准备入夜后,随张建强进玉米田捉“知秋令早”的秋虫——蟋蟀。

宁津县出产的蟋蟀,矜鸣善斗,无往而不胜,威名响彻南北。张建强所在的刘营伍乡,每年都会来些玩友,为了捉几员“猛将”,也为得两尊丫头亲手做的蟋蟀罐。

“丫头”是乳名,她叫刘秀芬,张建强的妻子,亦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刘记丫头”蟋蟀罐的传承人,她所做罐子因难以模仿,也常被称为“丫头罐”。夫妻二人手中订单,已排至来年10月,所以非亲自上门,难得一罐。

整个刘营伍乡烧蟋蟀罐的作坊30余家,远销全国各地,俨然已是北罐的主要出处之一。丫头家并非产量最多者,却定是产值最大者,其中差距便在于手艺——“丫头亲手制作”便是其中最大优势。

有北京蟋蟀玩家评论“刘记丫头”蟋蟀罐:既有中国北罐的浑厚大气,又有中国南罐的细腻秀美。如此美名享誉四海,使其成为蟋蟀玩家收藏和民间馈赠的艺术珍品。

张建强生于1985年,祖上便以制陶为生,米缸、米罐等生活器具为主,手艺代代传承下来,传统尚存。丫头少年时便随表姑父学习制作蟋蟀罐,表姑父是天津文玩界响当当的人物,蟋蟀罐制作大师。所以,张刘二人结婚后,便顺理成章地开始了蟋蟀罐的营生。

十余年过去,二人手艺可用“精湛”形容,丫头负责定型和压光,张建强则依靠足够力量,进行揉泥和烧制,唯有如此,方有“刘记丫头”蟋蟀罐的精致。“我家也雇有其他手工艺者,各个环节均有参与,但旁人做的每个卖50元,我俩的可翻4倍,却也供不应求。”张建强的名头似乎并不如妻子响亮,但其实他的制坯和烧制手艺,也是他人望尘莫及的。曾有南方玩家到此买罐,观之制坯速度和质量后惊叹,“单这手法在我们当地便能月入近万。”

漳卫新河刘营伍乡段的泥土含胶量在60%到80%之间,这正是制作蟋蟀罐的最佳区间胶度。张建强说,日后有意建厂,也会选在乡里,挖河泥,捉蟋蟀,罐子也就做得更有意趣。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