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与芦庄

马惠彬

位于运河岸边的德州芦庄村没有芦姓,人们并不觉得奇怪,因为大家都知道,芦庄是因给卢家看坟而产生的村落。

可让人奇怪的是,它本叫“卢庄”,现在却成了“芦庄”。

卢庄产生的传说

有“金川”之称的德州城西运河两岸,系历史上人们公认的风水宝地。

俗语称:“运河十八弯,弯弯都有圈,圈圈必有林(较大的墓地),林林葬名人。”确实,在德州城西的运河两岸,有一条名人的墓葬带。在这个名人的墓葬带上,较出名的有北齐高氏墓葬群、苏禄国东王墓、郭家坟、谢家坟、金家坟、马家坟和卢家坟等几十家名门望族的坟茔林地。这条墓葬带不仅为南运河德州段增添了神秘感,也丰富了德州运河文化的内涵。

德州城名门大户卢家的坟地,就修在今彩虹桥附近的卢庄一带,据说这里是风水最佳的地段。而卢家的后代,也确实没有辜负这块宝地。明清两代,卢家在德州城风光了三百余年。

传说,当年卢家的坟茔修好后,选了一名老实、忠厚、勤劳的长工在此看坟,并拿出二十亩地作为他生活之用。该长工真的没负主人之委托,卢家人每次来上坟时,都对他的管理非常满意。卢家为了减少该长工的寂寞,又将一名侍女嫁给了该长工为妻。

这小两口就在坟地不远的地方安了家。男人勤劳耕作,又开出了部分荒地。女人勤俭持家,纺纱织布养鸡养鸭。男耕女织小日子过得比较富裕,几年后生一男一女,几十年后养儿育女成了一大家人。后来有逃荒路过此地者,见此风水好就纷纷在此落户。

几十年后,这里一改过去的荒凉之貌,成了一个十几户人家的村落,因离卢家坟较近,且第一户又是给卢家看坟的,故得名“卢庄”。

文物证实了传说

因年代久远和诸多历史原因所致,至今在这一带能看到的遗迹遗物有:明弘治八年(1495年),皇帝为河南监察御史马贵之母敕立的圣旨碑;在“金荷园”里出土的,时任河南、陕西两省布政使的二品大员金炼的墓志铭和墓甬道前的两匹石马;在卢庄发现的卢宗哲墓志铭石碑等。

卢宗哲是明嘉靖十四(1535年)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卿,是德州城“八大家”之一的卢氏家族中,明朝时官职最高的家族成员。

该墓志铭青石材质,边长75厘米,厚13厘米,铭文阴刻楷书,字迹端庄隽秀。志文撰写人为德州历史文化名人,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户部、礼部、刑部尚书,德平葛守礼;书丹人是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顺天府尹、浙江巡抚、工部尚书汶上郭朝宾;篆盖人为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沧州戴才。

卢宗哲的“墓志铭”详细地记述了卢宗哲的生平、身世及家庭等情况。据其记载,卢氏的先人是范阳人,世居涞水,永乐年间,有个叫子兴的迁徙到了德州左卫。子兴的后人卢经与崔氏生了卢宗哲兄弟三人,卢宗儒为长,卢宗贤其二,卢宗哲排行老三。

卢宗哲自小就聪明过人,加之自身勤奋读书。于“嘉靖戌子(嘉靖七年,1528年)举山东乡试高等,已而第乙未(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丁酉年(嘉靖十六年,1537年)授翰林院检讨,奉迎征仕君人都下。”“辛丑(嘉靖二十年,1541年)同考会试,所得皆海内知名士。其后至卿贰者居十五。甲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同修大明会典。”“丙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擢南京太仆寺卿。戊午(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召光禄寺卿故事。”由于卢宗哲为官期间刚直不阿,屡遭严嵩父子排挤、压制。嘉靖三十八年(巳未1559年),时年54岁,托病上书辞官,归乡修养。“公生弘治乙丑(弘治十八,1505)二月,卒万历二年(1574年)四月,年七十岁。人严毅方正,不可于以私。然与人交,出肺腑相示,天性孝友,每遇先忌,常于邑流涕竟日。至白首不渝。先人遗产,悉以予两兄。”

卢宗哲墓志铭的发现,填补了德州文史研究中卢氏家族的一个空白。它证实了卢宗哲葬于卢庄附近“卢家坟”的说法;印证了“卢庄”是因给“卢家”守坟而形成村落的说法是对的;证明了人们口传芦庄附近是卢家较早坟茔的说法是正确的。

卢庄怎么成了芦庄

关于“卢”、“芦”两个姓氏,笔者查阅到以下几个事实:

其一、芦氏的来源有二:一是出自姜姓,齐桓公的后裔以芦蒲为姓,后裔改单姓芦。据《魏书·官氏志》所载,芦蒲氏改单姓芦后,因当时崔、王、卢、谢为名姓大户故改为卢姓。二是出自北魏南迁的鲜卑族莫芦氏,其后裔改为单姓芦。

其二、“卢”与“芦”有时可以是同义词。比如:芦沟桥在人们印象中应为草字头的芦,可桥旁却立有乾隆皇帝写的“卢沟晓月”之碑。据《辞海》(1979年版)中“芦沟桥”辞条解释:“芦沟桥,一称卢沟桥。”

其三、有的“芦”是由“卢”衍变而来的。今天有的芦姓系某些人笔误而至,有的人将虎字头的“卢”写成草字头的“芦”,导致同一家族中出现一个卢姓、一个芦姓的怪现象。

其四、我国最早的、较权威的《百家姓》中没有“芦”姓。近年来有芦姓人士呼吁:将姓氏改回虎头“卢”。

虽然“芦”“卢”两姓有时候未必能分得非常清楚,但从各种文献,包括墓志铭来看,德州卢家确实是姓“卢”。卢见曾从没有写成“芦见曾”。笔者认为,德州的“卢”氏应为虎字头的“卢”字。

可德州城的“卢庄”,为何成了“芦庄”?

笔者听芦庄村的老人说:解放初,村里的年青人中有这样一种想法:即“当年为卢家守坟的只有一户,其他户都不是守坟的,我们村就不应该叫卢庄,就应该叫芦庄。”后来,城北的“卢家大院”也改成了“芦家大院”。就连直接与卢家有关的“卢家井”也被写成了“芦家井街”。

另有,芦庄村的老人讲:原本他们村就叫卢庄。1956年德州市政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当测量员在标注卢庄村的村名时,见村子周围到处都是芦苇塘,就主观地将“卢庄”写成了“芦庄”,从此,地图上、文件上就都写成芦庄了,卢庄就变成芦庄了。

是“芦庄”还是“卢庄”,无须费时间去争辩,反正现在都称其“芦庄”了。但德州城历史上的知名大户“卢家”,绝对不是“芦”家。

■延伸阅读

不可不知的德州卢家名人

卢家是德州明清时代最为重要的大家族之一,从明代开始就名士辈出。其中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卢见曾、卢荫溥祖孙。

卢见曾(1690-1768),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又号道悦子。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官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形貌矮瘦,人称“矮卢”。学诗于王渔洋,有诗名,爱才好客,四方名士咸集,流连唱和,一时称为海内宗匠。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发,因涉嫌收受盐商价值万余之古玩,被拘系,病死扬州狱中。著有《雅雨堂诗文集》等,刻有《雅雨堂丛书》。纪晓岚长女嫁卢见曾之孙卢荫文。盐引案发,纪昀因漏言获谴,戍乌鲁木齐。

卢荫溥(1760-1839),字霖生,号南石,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之孙。清朝大臣。卢荫溥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从政五十多年,历任军机大臣、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尚书,并多次奉诏出使,按事决狱,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之衔。其为官“专心职守”“殚心竭力”“老成练达”,为清朝中期“股肱”、“耳目”之臣。道光十九年(1839)被晋加太子太傅之衔后不久,病卒。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