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高考

□黄靖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时光的河流奔腾不息,这沧海中的一粟,也不断变幻着容颜,折射着时代的变迁。
  高考,这让无数的学子和家庭又盼又怕的考试,每年如期而至。它像夏季的太阳,炙烤着每一位考生,又像一盏希望之灯,点燃人们的梦想。我们家也不例外。父亲和我分别于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参加的高考。因爷爷去世早,奶奶没文化,父亲报考的专业是老师帮助选择的;我报考的专业,是父亲帮助选择的。到我女儿高考时,虽然她按照我帮助选择的专业上了大学,却自作主张,改选了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专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在父亲那一代,因家庭成分不好,父亲和姑姑总觉得在同学们中低人一等。姑姑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教师,嫁给了根红苗正、当工人的姑父,通过高考,姑姑改变了自身命运。父亲是奶奶的命根子,在奶奶的央求下,报考了本地的医学院,5年的大学生活,父亲一直没远离家。
  上世纪70年代初,父亲看到当时国家的教育现状,觉得我们参加高考无望,开始教我们背诵中草药药名,以备上山下乡时,能够当一名赤脚医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父亲感觉知识分子的春天来了,比任何人都高兴,不断督促我们努力学习。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中考可报考中专和高中,两者只能选择一项。文革结束不久,国家百废待兴,急需一批有知识的专业人才,国家从高分到低分先录取中专生。当时,上了中专就意味着有了工作,端上了铁饭碗。那年,姐姐的中考成绩在全公社名列前茅。谨慎的父亲怕国家高考政策有变化,让姐姐报考了中专。这是父亲两宿没睡好觉做出的决定。学习优异的姐姐,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
  我上高中的那几年,大学少,招生名额也少,高考竞争比较激烈。高考前,本地区先进行考试预选,每个班级预选名额很少。在预选中发挥失常的学生,就会与当年的高考失之交臂,有的因家庭困难等原因,没机会复读,就一辈子与高考无缘了。现在想来,实在有些残酷。
  我如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高考那几天,父亲怕我错过考试时间,虽然钟表定了时间,还是不敢睡觉。在一年最热的季节,父亲摇着大蒲扇,背上搭着湿手巾,盯着表,准时叫醒我,叮嘱带全考试必备物品。父亲的担忧不是没道理,因忘记带准考证、睡过点耽误考试的学生,每年都有。在那一代人中,作为一名高考生,我能住在家里,是很幸福的。我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住宿在学校,高考的整个过程,都是独自面对。
  家有高考生,做父母的那种担心、那种牵挂,在女儿参加高考时,我终于体会到了。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的那种牵挂是多余的。女儿在异地上的高中,高考期间,整个社会形成了浓浓的人性化的关爱氛围。从噪音管制,到学校食堂配餐,从老师加油鼓劲,到考场周围的秩序维护,都考虑得周到细致。路远点的考场,由学校统一组织乘车前往,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怕孩子们马虎,忘拿准考证,由陪同的班主任统一保管,临进考场时发到每位考生手上。一切都那么温馨、暖心。那年,女儿如愿地跨进了重点大学的校门,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
  恢复高考40多年来,制度越来越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推进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参与监督等改革措施,拓宽了继续教育的通道,孩子们的人生有了多元化选择。
  高考的历程,是家长和孩子生命中最精彩、最珍贵的一段时光,更是国家进步的历程、社会发展的历程、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的历程!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