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讲民主 拓富路 树新风

“宁津有个红庙李,红庙李有个老书记,他的名字叫张国华,老书记不简单,民主治村33年,声名远播人人夸……”7月25日,记者走进宁津县保店镇红庙李村,在村文化广场,村民用快板书的形式叙述了张国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3年来,村里的发展变化,以及表达对他的敬意。

张国华今年71岁,1986年8月至今一直担任红庙李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该村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等。张国华个人先后荣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3年,张国华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其中一条“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贯穿始终。现在,红庙李村因“规范小微权力”再次成为典型,引起了广泛关注。

“当干部要做到心里亮堂堂,亮给群众一双干干净净的手,交给群众一本明明白白的账。 ”张国华表示。红庙李村建起了村账陈列馆,整齐排放着该村从1998年至今的账目本、所有原始单据以及村务会务记录。村两委办公室墙上悬挂着“小微权力运行清单”,每项权力的运行、每项事情的办理、每笔费用的收支程序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是张国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不久写在工作笔记扉页上的一句话,但怎样讲民主?怎样让百姓服气?则是张国华在工作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工作积极性很高,看到村里浇不上黄河水,很着急,就带领大家出工出力修水渠,好不容易水渠修好了却不料上游村庄的水引不过来,这一下群众的意见大了,说什么的都有。通过这个事情,让我明白了办好事也要事先征求群众的意见,也要讲民主,不能搞一言堂。 ”张国华说。

张国华领着记者看了红庙李村的发展变化,在村拼板厂,张国华说:“红庙李村村民不能光会吹拉弹唱穷乐呵,还要过上收入富裕的好日子,所以我就想办法考察致富项目,回来后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会议,一块商量,办成了不少大事。 ”

2011年,张国华外出考察致富项目,发现种植花卉苗木大有可为,他回村后立即召开村民大会,经过商讨,村民一致认同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并于2012年流转土地300亩建立了红庙李村苗木基地。2013年,他又以同样的方式建设占地300亩的有机蔬菜产业园。去年6月,红庙李村学习保店镇陶庄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领创办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按照“土地入股、按股分红”模式,与村民签订协议,有100多户村民加入,共流转土地700亩,每亩保底分红800元钱,已经进行了两次分红。“目前,红庙李村土地全部进行了流转,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农民将来干什么呢?我就琢磨着带领他们创新创业,村两委做好保障工作,目前村里共培植了7家从事拼板加工的企业,直接带动200余村民就业,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 ”张国华说。能够办成这些大事仅靠张国华和村两委的力量是不够的,他依靠的是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到村里治理和发展上来,从1990年起,红庙李村就成立了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村民理财小组,真正把基层民主制度落实到位,让群众当家作主。

“在红庙李村有个规定:超过1000元的开支必须走‘四议两公开’程序,哪一笔怎么支出的,哪一笔怎么收入的,交代明白后张榜公布。 ”保店镇副镇长杨红章介绍。

“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2015年镇上给红庙李村配备了一台联合收割机,为此,张国华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了3次会,部分党员干部提出,将收割机承包给个人,每年给集体上交承包费,但也有党员和村民提出异议,最终决定,选出3个人负责收割机的管理和使用,其中2名机手负责使用,一名监督员负责管理。给本村收割,每亩比市场价便宜10元钱,到外村收割,要记下每户的姓名、工费及电话号码,在村里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在管理上,机手要承担1%的维修费用,让机手爱惜机器,及时保养。 ”杨红章说。

在采访结束时,张国华真诚地说:“红庙李村一直是宁津县和德州市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我一定发挥好带头人、领路人作用,讲民主、树新风、拓富路,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让每户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

□本报记者杨德林本报通讯员孙久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