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舔邵庄”变迁小记

王河北

在我的家乡王家坊正西三里地有一个小村庄叫“邵庄”。

邵庄村是一个不大的村庄,全村300多口人。据史料记载:清朝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邵氏始祖邵白良,从平原小张庄迁来立村,以其姓氏命村名为“邵庄”。另有传说,清朝初年,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定村名为“邵庄”。后来胡氏、王氏、曹氏、柏氏、贺氏、丁氏相继迁入该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邵庄村贫穷落后,人民的生活根本解决不了温饱,周围村庄的人们给邵庄村送了一个不雅的绰号叫“猫舔邵庄”,这一名号是对当时邵庄村经济状况的一个形象描述,也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在我们老家,一说“干净”,马上联想到一句比喻说“比猫舔得还干净”。意思是说“村民家中一无所有,就像猫舔的一样干净”——这里所说的“干净”,是指邵庄建筑房差,都是掉了皮的土坯房;同时也是说邵庄村民缺衣少食,兜里的钱比脸还“干净”。邵庄村土地,多半是大片盐碱地几乎不长庄稼,全村几十户人家,靠乞讨过日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正在上初中,放学以后间或周六周日,我和伙伴们去邵庄村拔草,那时这个村子留给我的记忆是:低矮的土坯房,裂着大缝,院墙破烂不堪,村内道路不整,坑洼不齐;地里白茫茫冒着碱,好像是刚刚下过一场小雪,一片“银白世界”;整块的土地不长庄稼,到处是荒滩野坡,杂草丛生,就好像是大草原的草甸子,高低起伏,那里是野兔、野鸡和野鸟的天堂,它们在里面尽情地嬉戏。在我们这些好玩的小伙伴们看来,这里“风景独好”,是玩耍的绝佳地点,在这片广阔的荒草地里可以任性地享受捉迷藏、追兔子、赶野鸟、抓蟋蟀的游戏。

十一届三中全会,极大地调动了邵庄村民的积极性,要想发家致富,必须整治“盐碱地”改良土壤。村里请来了技术专家,制定整改方案,采取深耕、泡田、客土、秸杆还田、施肥等措施进行土壤整治。“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的不毛之地彻底脱胎换骨,就像被医生输入了“新鲜血液”,变成了能打粮食的“金土地”,实现连年粮食大丰收。邵庄村人少地多,按人均收入折算,排在了全镇的前列,成为脱贫致富的排头兵,令周围村羡慕不已。

如今,邵庄村村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开创新局面,大力发展养殖业。村里闲散男劳力去外地打工挣钱,妇女负责种地,侍奉公婆,接送孩子上学,小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村里还铺设了柏油路,盖起了新砖房,购买了新家具、新家电,购置了农用三轮车、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安装了自来水,用上了“水冲厕所”,宽敞的柏油路,整齐的房舍,干净的街巷,门前盛开的鲜花、茂密的田野构成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壮美画卷。

昔日“贫瘠之地”的“猫舔邵庄”如今变成了茂密的田野“茂田邵庄”。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