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村美风清,日子越过越红火

▲鸟瞰王村店社区。记者周坤摄

▲焦庄社区休闲广场

以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重要抓手,提升农村文明水平,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德城:村美风清,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杨德林张志宁本报通讯员方志勇 高东涛

7月16日18时许,德城区黄河涯镇王村店社区文化广场一如既往地热闹起来,扭秧歌的、跳广场舞的、乘凉聊天的,轻快的音乐和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派和谐幸福的场景。王村店社区由店一村、店二村、店东村3个村合并而成,全市第一家建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就坐落于此。“社区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注重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文化振兴,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成为了全区乡村振兴的一个样板。”德城区委书记巩洪波评价说。

选树身边典型,凝心聚力谋发展

乡村振兴,文明先行。走进位于王村店社区办公楼三楼的黄河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走廊内挂满了开展宣讲活动的照片和宣讲员个人资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是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阵地。我们通过聘请草根宣讲员、新乡贤、老干部、老党员、专家教授、好媳妇、好婆婆等不同群体,为村民传思想、传政策、传法治、传文化、传道德、传科学、传新风,从而把党的声音传播出来、党的政策落实下来、党的旗帜高举起来、党员的身份亮出来、党员的形象树起来、文明的乡魂铸起来、美丽乡村振兴起来。 ”黄河涯镇党委书记李锐介绍。

自去年5月31日黄河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揭牌成立以来,共开展20场宣讲活动,参加人数达到了5000多人次,鼓舞了精神,凝聚了力量。“王村店以前是乡镇驻地,发展经济有一定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干部群众思想比较保守,群众致富路子单一,村集体没有收入。我们通过接受政策、理论宣讲,工作思路打开了,发展的办法更多了,现在王村店建起了商贸一条街,培植了明朗电子、龙腾包装、佳康土工布、森禾木业等8家企业,高标准建设了王村店大社区,有220户居民搬进了宽敞明亮、配套设施完善的新楼房。”王村店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清彬介绍说。

在王村店社区企业森奥木业有限公司厂区,一排排整齐码放的速生杨原木,经过切割、旋皮、晾晒、粘合等工序,变成了建筑模板,销往全国各地。森奥木业的创办人是王村店社区居民叶荣亮,他告诉记者,这家企业共投资500多万元进行建设,全部按照环保治理的要求进行抑尘降噪处理,可直接带动村民就业100余人。

为激发社区干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社区党支部在社区中心位置建设了“好人广场”,把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道德标兵、创业模范、“五好”村民等,采取放置大照片和人物事迹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弘扬社会正能量。社区还赢得了许多乡贤的无私反哺,教师、公务员、白领以及本地企业家等都积极为社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移风易俗,弘扬社会正能量

整齐划一的平房院落,通畅干净的街道、胡同,街道两侧统一种植的核桃树、柿子树长势蓊郁,文化广场“中国梦”“二十四孝”彩绘栩栩如生……走进全国文明村庄——黄河涯镇焦庄社区,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焦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成岗边拉着记者看村容村貌边介绍说:“乡村振兴首先要做到文化振兴,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一个也不能丢。焦庄社区是传统的农业村庄,实践证明,只要选对路子也能建设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现在村里每月定期举办儒风讲堂,弘扬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实现了以好村风带民风、家风,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

文明从小处抓起、从小事做起。走进焦庄社区56岁村民张秀红家中,院落内铺着红砖,点缀着花草,屋内各种物品摆放有序、干净利落。“我们村正搞‘美丽庭院’建设,全村要建30个,我家也算一个,反正我们平时都要做到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做一个好村民,不能给俺村丢人。”张秀红快人快语。焦庄社区文明建设有“硬杠杠”,写入了村规民约。譬如,移风易俗工作,村里规定,白事不准雇吹鼓手,不穿“三白”(孝衣、孝帽、孝鞋),不厚葬。红事对使用车辆、招待标准、婚闹行为等都作了明确限制规定。他们还规定,家里有70岁以上老人的农户,都要将自己如何照顾老人的承诺写上孝亲敬老墙。到年底,村里安排人员逐条检查履行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

今年1月,焦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揭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讲,以行为文明实践为落脚点,不断摒弃和治理农村存在的各种陋习,引领村庄文明新风尚。”张成岗说。

以民为本,让群众普遍得实惠

今年王村店社区有9名学生考上了大学,按照社区规定,为每名学生发放奖学金1000元。王村店社区坚持把培养孩子作为社区百年大计,建成了周边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农村小学和幼儿园,不断提升办学标准。“乡村振兴最终目的要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舒心的好日子,为此,社区在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大公益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铺设了600米商混路,安装200盏路灯,建成一座标志性牌坊,修建两个文化广场,高标准完成旱厕改造、自来水改造工作,大大改善了居住生活条件,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杨清彬说。

焦庄社区居民张光利对当前生活十分满意,“我们社区有远近闻名的乡村大舞台,每到节假日就上演精彩的文艺节目。村里所有街道都安装了监控,村北修建了文化娱乐广场,村党支部还成立了佳荣种植合作社,村民踊跃加入,今年进行了第一次分红,每人每亩分红900元。 ”

目前,德城区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0个,已建成各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110支,其中固定志愿服务项目有69个。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600余次。

以文明凝心铸魂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还是文化的振兴、文明的振兴。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和内生力量,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稳把好乡村振兴之舵,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德城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活动开展为重要抓手,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传承新文明新风尚,全面提升辖区群众文明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十分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却容易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有的甚至认为只要把经济发展抓上去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文明水平自然会水涨船高。针对这些现象,要始终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村干部群众,真正使新思想、新理念、新风尚走进广大农村,走进农民群众心中。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