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三种模式”实现“三个带动”

去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村集体经济“三年清零倍增”计划,要求力争到2020年底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使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收入翻番。对此,平原县提出“2019年要提前完成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和万元以下村集体收入翻番”的目标。平原县各乡镇(街区)结合自身实际,全力做好“六地”(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机动承包地规范合同、宅基地超标准有偿使用、村庄拆迁占地复垦、村庄宅基地连片治理、边角地整治开发)文章,同时加大财政支持,打好组合拳,加快村集体经济增收步伐。

领创办合作社稳增收

“我们村处在全镇最下游,都是沙土地,村民种地收入少,村集体增收十分困难。村里2017年发展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之后,在去年这个大旱之年,村集体还实现增收2000余元。”王杲铺镇甜北村村支部书记刘恩亮说。

王杲铺镇甜北村位于平原、武城、德城区三县区交汇处,以种植传统作物小麦玉米为主。 2017年开始发展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70亩,涉及村民45户、130余人。

合作社成立后,与宜瑞安公司、鑫源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产、销”一条龙服务。

丰收以后,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获取土地租金和分红,村集体以基础设施入股并按比例参与分红,不仅让村里的人富起来,也增加了村里的集体收入。

“加入村里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专业合作社后,去年每亩地我就拿到900多元的收入。平时,我既能上着班,也不耽误照顾家里88岁高龄的老父亲,领着工资和两次分红,家里的十来亩地也不用操心,全家6口人,4个劳动力,一年能有将近20万的收入,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王杲铺镇甜北村村民刘连宝高兴地说。

甜北村成立合作社之初,支持的群众并不是太多,但由于在2018年这么困难的一年里,群众每亩地收入900余元,很多群众看到了好处,也解放了思想,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2018年年底春种,合作社新增流转土地51亩、20户村民;2019年夏季种糯玉米的时候,合作社新增170亩、36户村民,2019年村集体增收至少可达5000元。

说起接下来如何增加村集体收入,甜北村的党支部有着长远的计划。“我们村正计划与相邻的甜中、甜南村依托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共同建立合作联社,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项目,到时候,预计村集体年可增收8万元。”刘恩亮说。

作为我县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手段,截止目前,全县已有173个村庄开展党支部领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农户9385户,入社土地面积6.65万亩,在保证农民收益的同时,44个村实现了集体增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强了村党支部凝聚力和号召力。

综合治理保增收

“截止目前,全村收缴2009年至2017年各项群众欠款共计53万元,涉及198户”,平原县王凤楼镇南任村党支部书记任玉山这样介绍村里开展综合治理的丰盈“战果”,这也是王凤楼镇在深入推进农村社会综合治理过程中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

自今年4月份以来,平原县以王凤楼镇为试点,全面开展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活动,以“五整治一规范”为主要目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村集体增收打破发展藩篱,疏通经济血脉,取得显著成效。

王凤楼镇杜屯村通过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收缴了宅基地使用费、土地承包费28.8万元,兑付村欠农户款项8万余元,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0万余元。通过理顺宅基地使用费、土地承包费收缴,村里每年固定增收5万余元。

通过深入推进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王凤楼镇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运行,清除了村集体增收的阻碍。小张村173亩集体土地、许庄村162亩集体土地均被村民无偿种植多年,村民也因为争夺闲散地而发生过数次争执。在此次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中,村庄党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宣传发动、逐户走访,党员带头缴纳,最终这两个村庄均以每亩260元的价格发包。到目前,小张、许庄已分别收取13.4万元、5.4万元的土地使用承包费。“这次综合治理,村里土地矛盾解决了,咱老百姓气顺了,村集体有收入了,乡村振兴更有盼头了。”小张村的群众们高兴地议论着。社会综合治理既化解了这两个村庄沉淀多年的土地矛盾,同时也为村集体增收提供了长效保障。

店后徐村有198亩耕地常年以每亩3至50元的价格承包,不合理的承包价格逐渐激化了内部矛盾,群众意见越来越大,重新签订承包合同的意愿也愈发强烈。借助此次社会综合治理,通过镇村干部召开群众代表会,讲解现行土地承包政策,198亩耕地每年以每亩100至200元的价格重新签订了承包合同。以往的乱象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得到整治,极大地化解了内部矛盾,稳固了村集体增收的途径。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王凤楼镇的农村社会综合治理通过着力清除农村隐患,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筑牢根基,也给平原县其它各乡镇(街区)提供了有益借鉴。桃园办事处、张华镇等乡镇先后启动农村综合治理工作。据了解,到今年10月底,全县此项工作将全部完成。

生产经营促增收

“今年麦收,我们的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托管、订单作业面积达到6000余亩,实现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到年底,村集体年收入预计可以达40余万元。”桃园街道西杨村党支部书记杨春安说。

西杨村的宏发农机合作社,在平原县乃至周边县市,可谓“大名鼎鼎”。它成立于2012年3月,由西杨村村集体领办,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县唯一一家国家级示范社。

2011年,县里开展“两区同建”,老百姓上楼,农村变社区、村民变社民。但是,农具、粮食存放成为老百姓的头疼事。为解决老百姓“种地难”,西杨村党支部筹集入社资金600万元创办了宏发农机合作社,建设占地17亩农机大院,购置各类机械百余台套,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播、机收“一条龙”服务。

同时,农机合作社为周边村的村民提供有偿种植服务,发展到现在,土地流转服务面积达700亩,土地托管服务面积达2100亩,订单作业面积达3万余亩,全年服务农户3000余户,实现村集体增收。“村里有钱了,我们村民跟着受益,不仅不用种地,连我们所有需要缴纳的费用全部由村集体缴纳。”西杨村农民杨忠雷高兴地说。2017年,借着全市推进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东风,西杨村作为试点村庄率先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党支部依托宏发农机合作社,积极推行以地入股、按股分红的土地股份化、规模化经营模式,成立西杨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入股率100%。合作社成立后,西杨村一次分红底标1200元/亩/年;第一次分红后,剩余收益的70%按照入股亩数进行第二次分红,20%用于村集体收入,真正实现了群众集体双丰收。

如今的西杨村紧紧依托领创办宏发农机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村庄实现了“两变六化”,促进了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生产现代化、规模化,产品品质化、订单化,居住楼房化、集约化,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平原融媒记者 王亚群 特约记者 王慧 解大宇 刘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