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 千万学子改写命运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俞荣整理感谢中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提供资料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宣布恢复高考!

平地一声惊雷,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恢复,这是一次破冰之旅,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1977年

6月9日至10日 省委书记白如冰到德州视察工作,对“抓纲治国”、揭批“四人帮”、发展工农业生产等问题作了讲话。

6月上旬至8月下旬 德州地革委组织50余人,对本区基建项目进行清理,共查出计划外工程99个,投资50579万元,占全区基建投资的7%,对此采取了停、缓建措施。

7月26日至30日 全区教育战线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德州市召开,与会代表652人。

9月9日 毛泽东逝世一周年,德州地区直属机关和驻军2000人举行纪念会,各县(市)的纪念活动也都在千人以上。

10月20日 全区民兵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会在德州召开,出席代表765人。

11月16日 德州地革委所属各部、委、办、局和人民团体的中共领导小组或党的核心小组一律改称党组。

是年 中断10年之久的升学考试制度恢复。全区21309人报考大专院校,录取686人;报考中专学校的53168人,录取2228人。

01

高校停止招生,实行推荐工农兵学员

1966年开始,文革风暴一次又一次掀起狂飚巨澜。在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统治之下,生活状态已完全阶级化、政治化。1967年,学生们是在复课闹革命和派别纷争声中度过的。实际上,复课为虚,闹革命为实。同年,高校停止招生,实行群众推荐工农兵学员的办法。

那段时期,高中毕业生多是“熬到毕业”,就被直接分配到工厂参加工作,进入这个“大熔炉”。尽管仍然被裹挟在写满宏大政治词汇的洪流之中,但每月固定工资,耳边日夜轰鸣机声,也给了身经历史动荡和生活颠簸的学子们最好的抚慰。

庆幸的是,即便环境艰苦,仍有一部分热爱学习、尊重知识的学子们,把学习、读书作为安身立命的习惯坚持了下去。时隔多年后,走过那个特殊时代的人回忆:那是一个成功与失败并存、希望与失望相伴、责任与梦幻并肩、艰苦与奋斗同在的年代。

02

一次座谈会是恢复高考转折点

1977年8月4日至6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恢复高考制度。然而当时按照推荐制拟定的招生报告,已经报送中央。各地的工农兵学员已经推荐,9月份的全国招生即将开始。

邓小平问:今年是不是来不及了?与会者回答:今年只要做,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招生。邓小平听后当即要求教育部把报送中央的报告追回来,并斩钉截铁地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在人们的心里,那年冬天春意盎然,暖融融的。

03

工人、农民、学生意气风发奔向考场

山东的招生工作会是11月份召开的,会上同时决定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在全省范围内安排招收高中毕业生355人,并在原来已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科基础上,增设音乐、美术2科。

高规格的德州地区招生委员会迅速成立,地、县市党委负责同志亲自挂帅,广泛宣传改革招生制度的重大意义,积极动员和鼓励青年报考,妥善安排和帮助考生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功课。

这一年,德州全区21309人报考大专院校,报考中专学校53168人,他们当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心情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

04

高考改变了一大批人的人生轨迹

“就是那次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终生难忘。”王新忠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报名的学生,他用这句话总结那年高考。

王新忠1975年7月在乐陵杨盘中学高中毕业,与许多回乡青年一样,回村成了一名农业社员。一年后,被分配到治河大军,后还学习了瓦工手艺,在建筑队当壮工。如果没有机会,大概会一直在这些工种中流转。“1977年10月的一天,我在工地干活时,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连续好几天心绪难平。”王新忠说,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意味着像他一样的回乡青年们,将不再从工农兵中推荐上大学了。但同时他也有些担忧:毕业两年了,能考上吗?

最终,在亲友的鼓励下,王新忠踏上了高考之路,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回家复习。就在这样紧张又仓促的准备后,王新忠踏上了高考考场。“考试分两天考四场,考语文、数学、政治、理化,就是数学试卷没有做完,最后一个大题不会做。”时过四十多年,王新忠如今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最终他被德州农校录取,进入全新的人生轨迹。

05

恢复高考让更多人看到希望

像王新忠一样靠恢复高考改变命运的人还有很多,而且他们也是幸运儿。但还有人因为离开学校时间太长,书籍找不到或知识在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消失殆尽,而且已经成家有了孩子,可面对这次机遇,他们仍然想奋力一搏。

高红星当年也报考了,当年他已经28岁,离开学校9年,家中数学、化学、物理书籍基本全卖了,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儿子需要照顾,但他十分清楚这次高考的意义,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找齐了课本,挤出睡觉的时间看题。全家人十分支持他学习,除了必要的工作,一律由父母、妻子代劳,“考试”是头等大事,是让无数家庭热血沸腾的精神支柱。

报考高潮让很多领导人始料未及,而当时国民经济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试卷,于是,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经历过“文革”的人不难想象,作出这一决定需要何等的勇气。

大刀阔斧的改革,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即使很多像高红星一样的考生,最终未考上大学,但比起恢复高考带来的希望的力量,个人命运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高红星说:“我没有考上大学,我的孩子有机会,他还有很多希望,很多可能性。”

06

教育改革开启新华章

恢复高考第一年,德州全区21309人报考大专院校,录取686人;报考中专学校的53168人,录取2228人,他们成为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第一批大中专学生。

时至今日,高考依然担负着改变命运,接受到高等教育,到更高水平的单位或者领域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重任。高考给了所有人一个平等的机会,可以从原本的圈子当中离开,去寻找、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也成为“知识改变命运”最好的注解。

恢复高考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序曲,此后,1978年我国中小学教育计划正式执行;1986年,“九年义务制”教育模式正式实施,并写入相关法律;2007年,国家做出了“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决策;2008年,我国各大城市的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得以免除。农村城市双管齐下,全国受教育程度更为普遍,大众家庭的受教育水平逐年提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