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厕改“加减法” 农民生活提品质

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近年来,我县把农村旱厕改革,作为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突破口,立足“管用、能用、实用”原则,下大力气,用巧功夫,在具体实践中探索最有效、最管用的模式,真正让改厕的过程成为切身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的过程。

改造后的农村户厕污水经过处理后浇灌蔬菜

近日,赵官镇大徐村村民徐伟民家中院里的小菜园种的黄瓜挂满了枝头,“这些菜都没打过药没施过肥,都是直接用这厕所一体化生物处理设备处理过的水直接浇灌种植的,省事又环保,也算是绿色产品了。 ”老徐介绍到。走到院内,徐伟民分别掀开厕所旁边依次排开的3块井盖,露出埋在地下的“农村户厕一体化生物处理设备”。记者了解到,农村户厕一体化生物处理设备类似于一个微缩版的污水处理厂,由沉淀池、一体化处理设备、清水池三部分构成。粪污经便池排入沉淀池后,经过一体化处理设备高效降解,粪便变成了氮气和微量二氧化碳,污水变成了干净无味的清水,透明度超过80分,完全符合排放标准。值得一提的是,这套设备15年内不用清理粪便残渣,且不需铺设管网,每台设备还能直通生产商信息平台,随时监测运行,一旦出现故障,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维修。“以前的厕所都是露天的,门上就挂个门帘,刮风下雨不方便,有时候还会遇到很多尴尬。用上这冲水式‘高端’厕所后,平时的臭味也没有了,环境也变好了,县城住的孙子孙女也愿意回来了。冲厕所的水还能处理后种树种菜,真是太好了。 ”说到旱厕改造的好处,徐伟民有说不完的话。

旱厕改造,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民生。旱厕改造如此受群众欢迎,得益于我县在“厕所革命”中的一项项细致入微的举措,通过算好厕所革命“加减法”,确保了群众改造后旱厕使用的安全、便捷,让群众用得放心,用得舒心。

农村厕所怎么改?改成什么样?我县实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以来,在具体实践中探索最佳路径,做好“减法”,力求减少农民在实施过程中走“弯路”。 我县选择战庄村、石门高村、团枣园村3个村庄分别开展“改厕+污水治理”、“三格化”和“分户改厕、污水集中处理”等不同模式的改厕试点。通过对三种模式对比论证,在获得多数群众支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全县农村改厕采用小型改厕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实施农户厕所改造,将生活污水和厕所便溺物全部纳入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实现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治理同步进行、一步到位。省住建厅对我县整县域采用“改厕+污水治理”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为了不给群众增负担,我县做好资金扶持“加法”,自2016年至2018年,拿出2.09亿元财政资金,为群众改厕“买单”——在每套设备省、市分别配套300元,其余1400元左右由县里兜底外,县财政另外按1000元/户给予乡镇施工费用补助,剩余差额,由乡村分级承担,不让群众花一分钱。为解决农村污水问题,我县以旱厕改造为契机,按照“政府出资、监管,第三方运营,百姓监督、免费使用”,建成运营小城镇、农村社区污水处理厂、站35座,日处理规模近1.55万吨,较好地满足了乡村污水处理需求基本实现每20个村庄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站。同时引入第三方,签订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合同,在专业化运营维护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出水水质达标。“旱厕改水冲,方便又干净。咱农村也要来个‘厕所革命’。 ”华店镇村65岁的老人王银红如今也熟知“厕所革命”这个热词。对农村而言,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谈起“厕所革命”,许多村民话语中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辛勤努力的背后,是汗水结下的累累硕果:2016年3月,我县被住建部评选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2017年6月,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现场会在我县召开;2018年 9月,我县在全省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现场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王登九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