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香

□海纳百川

农谚道“芒种收麦子,四月芒种头芒种,五月芒种过芒种。 ”意思是说,芒种这一天,如果是在农历的四月份,那麦子的成熟期就在芒种前,如果芒种是在农历的五月份,那麦子的成熟期就在芒种过后。就在“芒种”季节即将到来的时候,这几天热的也很出奇。这天下午,我来到城外的公路旁,站在一排排的绿杨垂柳树下,乘风纳凉。透过林带树荫,那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麦田,我望着这片泛着黄金色的麦地,一阵干热的风吹过,荡起千层的麦浪,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麦香,它沁人肺腑。看这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和谐,让人陶醉,这让我联想到上世纪70年代的那个小麦飘香的季节……

那是在1976年的麦收季节,那时我担任村支部书记的第一年,也是第一个麦季。那一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难忘的一年。那一年,天塌地陷,唐山大地震、东北下了陨石雨,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和几位开国元勋相继去世,并在同年10月,我们的华国锋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但人们仍深深地沉浸在痛苦之中,面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应该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人们在问苍天、问大地,中华民族向何处去?那时仍在集体所有制的年代,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生产小队是基本的核算单位,那时的“三夏工作”(夏收、夏种、夏季分配)从县乡村三级,全党动员,全民参与,一把手挂帅,全部投入到三夏工作中去,厂矿企业都要动员支援三夏工作,抽人帮助生产队割麦。

那个年代没有机械化,我们村500多亩小麦就靠人工割,收割小麦的最锐利武器就是一张镰刀。趁着早晨凉爽,5点集合上地收割小麦,排在第一行的往往是割麦子的高手,后边的依次排列不能落后。要说割麦子,这个活是农活中最累的活儿了,一般不常干活的劳动力也撑不住,一天要割一亩至一亩半,这也没办法,只能坚持,咬着牙撑着,但也没有一个甘心落后的,都想争先恐后的喝到等在地头的解暑纳凉的第一碗绿豆汤。收割后再用运输工具运到早杠好的场里打轧。在那时,生产队唯一的运输工具就是一辆大胶皮车,两三个小拉车,还有农户自己的独轮小推车。小麦的运输也是一个很麻烦的活,小麦并不重但很干很滑,不好装车,装车是一个很技术的活,装不好在路上就全掉下来,事倍功半。运输小麦的任务也很重,基本的要求,当天割多少,要运多少,把割倒的小麦全部运到打麦场。把麦子送到打麦场后就是打轧麦子,轧麦子靠牲口拉着一个大混碾轧,越是燥热的天气,越是麦场上晒麦打轧的最好时机。夏日的中午骄阳似火,翻晒小麦的人们汗流浃背。在麦场打轧的大部分是年龄较大的男女劳动力,尽管他们的汗水湿透了衣襟,他们不叫苦、不喊累,因为他们看到那金灿灿的小麦从心眼儿里高兴,因为他们看到了今年的小麦比去年又增产了。翻晒、打轧起场场麦子,晒干扬净颗粒归仓,这是麦场里由麦穗儿变成麦粒的全过程,这个劳动的过程也是非常之艰辛地。打轧完成后,要使麦秸、麦糠、麦粒儿三分离,麦秸要剁起来,准备垫圈积肥,麦糠要放起来,这是喂牲口的好饲料,小麦要暂存起来,先交爱国粮,再搞集体和个人的分配,正确处理好三者利益的关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我们那个年代都看过《青松岭》这部电影,我记得电影的插曲是这样的:长鞭哎那个一甩吆,呱呱的响哎,赶着那个大车出了庄啊,要问大车哪里去?劈开重重雾,穿过道道梁,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奔向前方。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让我们把时光再回到上世纪1997年,那一年是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的20年,那一年,也是我父母在家种粮收麦的最后一年。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加,岁月的沧桑已挂在了他们的脸上,他们的腰板已没有那么挺拔,已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那一年五月份又是一个小麦飘香的季节,我从工作单位回家帮父母收麦子。这一年,较往年的麦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已基本摆脱了人工收割麦子的历史,有一部分农户有了十二马力的小拖拉机,当时被人们称为万能拖拉机,割运轧播都能行,有了它就等于实现了农业生产半机械化,大大解放了劳动力。那一年早已将原来集体的大场园按人口分割到了每家每户,我们家的场园就在我的房后,最方便不过了。我家的场园东西有25米长,南北有15米宽,能容亩产千斤的小麦十亩是很宽裕,20亩麦田两场就轧出来了。俗话说“打麦场里没轻活”。割麦子、运麦子是把人们解放出来了,但摊晒翻轧都不是轻松活,恐最累人的是堆麦子、扬麦子了。那一年,扬麦子仍是人工活,没有任何替代工具。扬麦子是个技术活,不是你有力气就能干得了的,有专门儿扬麦子的木头扬锨,顶着风把一些麦子扬出去之后,必须是扇形散状的,使麦粒和麦糠在风的作用下全部分离开,麦粒仍到前面去,麦糠刮到后面来才行。别看我父亲年龄大,他13岁时就给地主打长工,农活儿没有他不会做的。扬场簸簸箕,他可是高手,在他老人家面前我是甘拜下风,每当扬麦子时,我给他老人家打下手,每场十多亩的麦子是有一万多斤,三个来小时就能扬的干干净净。那一年我家的小麦亩产达千斤以上,比七七年的产量翻了一番还多,从种到收,应该说已经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分配方式也由原来的“队为基础,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也变成了“交足国家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个农业的八字方针,每个要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农业的高产稳产,使农业彻底改变了“农民种粮常缺粮,收完麦子光了场,半年有粮半年慌,为了吃穿愁断肠”的历史,使农民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我记得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的主题歌是这样的:忙里忙外是这双手,风里雨里是这样走,挑着农字到今天,再不为光景瞎犯愁,莫说种场没指望,皇粮国税再不收,如今政策是定心丸,咱算赶上好年头。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从1997年到今天,又是20多年过去了,如今又是小麦飘香时。20多年里,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实现了飞跃式发展,现在的农业生产基本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操作,每当麦收时,户主站在自己的麦田地头,抽着烟十多亩小麦在三个小时内就能全部完成,实现了一个村夏收夏种三五天内就全部完成,40年前让我们想都不敢想,可现在成为现实,这也正如《喜耕田的故事》主题歌里唱的:新天新地新农村,小康的日子啥都有,富民政策是开心果,世代不忘这好年头。

改革开放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岁月无情,沧海桑田已变迁。但抹不去的是那些当年的美好记忆。嘟嘟嘟……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把我从美好的回忆中拉回,我看了看表,望着在彩云伴随下的夕阳,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仍弥漫着浓浓的麦香……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