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城区:为“新农人”建好创业“朋友圈”

□记者 王书胜 报道

德州新闻网讯 连日来,在滋镇郭家村村民郭新海的麦田里,前来“取经”的人一拨接一拨。郭新海说:“区农协会帮我引进了小麦垄作免耕节水高效栽培技术,实现节本增效,不少农户特地来学这个技术。 ”

郭新海身兼三重身份,既是新型职业农民,也是我区新型职业农民协会滋镇分会秘书长,还是滋镇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成员。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自2012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赖于此,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为有效破解新型职业农民“单打独斗”难成气候问题,我区组建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探索出一条共享互助、合作多赢的内生动力模式,极大增强了新型职业农民谋发展的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陵城模式”先后被山东省农广校、中央农广校推广。

聚合内外资源 千余职业农民“抱团”谋发展

“小、散、弱”是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处于成长期的新型职业农民深受困扰。区农业农村局农广校校长邓学斌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发展壮大,内部要“抱团”集结力量;外部要搭平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调动农民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成长的内生动力。

从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到协会分会、新型职业农民双创服务中心,3年来,我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断健全完善。

2016年2月,我区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协会,采取自愿入会原则,为新型职业农民搭起一个“家”。协会为自律性组织,以“交流、共享、互助、发展”为宗旨,配备了由农广校专家组成的顾问团;统一提供市场、科技等信息,由成员共享社会化服务。短短3年多时间,会员从最初的120人增加至千余人,遍布全区14个乡镇(街区)。

为给协会发展提供落脚点,2018年5月,协会在滋镇成立了首个分会,分会成员与协会成员重叠,但区域性管理更强、更有针对性。

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滋镇分会同时成立的还有滋镇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双创服务中心集合了5方主体,分别为镇政府、区农业农村局、农广校体系、银行和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其中,镇政府确定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农村局把相关项目、资金、政策向双创中心倾斜;农广校体系把培训资源向双创中心聚合;银行企业分别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

协会由新型职业农民牵头,双创服务中心由政府牵头。协会成员融入双创服务中心,实现新型职业农民与政府组织有效对接。“协会与双创中心把农民更高效地组织起来。一方面让大家各扬所长,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建立起长期跟踪机制,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效帮扶。 ”区农广校校长邓学斌说。

目前,我区在滋镇、徽王庄镇成立了分会和双创服务中心。到2020年,计划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

共商共享共赢 会员干劲足协会后劲强

6月3日,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协会召开全体理事会,参会的55位会员代表争先恐后地反映各种问题,商讨解决方案。如今,这样的场景在协会很是常见。但回忆起协会刚成立时的情形,会长王文昌表示:“想把大家伙组织起来太难了。 ”“不分钱也不挣钱,凭什么要跟协会走?”最初踏进协会“家门”的很多成员并不“买账”。转机出现在2017年,农业部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当年下达至我区,采用飞防方式实施3万亩小麦的统防统治作业,每亩地享受财政补贴4元钱。在王文昌的发动下,6名协会会员凑足28万元钱买了4架无人机,承接下项目。完成飞防任务后,继续以每亩6元、10元的价格开展对内、对外飞防服务,当年即赚回投资成本。这次合作让会员意识到协会的力量,大家伙的心渐渐靠在了一起。“会员合作点多面广,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是核心。要把这个核心拿到桌面上来谈,给大家说清楚,让大家自觉自愿地共享互助。 ”王文昌说。

3年来,协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持续在深化会员合作、建立共享互助机制上下功夫、做文章。互助成长逐渐成为会员共识。会员石圣泉获悉省花生研究所推广夏花生种植项目,但自己并不符合项目要求的土地、资金条件,他把这一信息告知王文昌。王文昌试种了100亩夏花生,实现亩均纯利润3000多元的好收成。第二年,协会统一购进11台花生播种机,在会员中发展起1500亩的订单花生种植面积,极大提升了种植效益。

借力协会平台,新型职业农民持续修炼内功,协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目前,协会下成立了包括社会化服务公司、蔬菜产业联盟、第三方支付公司等在内的10余个专业组织,基本实现资源“自给自足”。这些专业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承接载体,不少国家级、省级农业项目纷纷落户。

瞄准短板求突破 走稳走实发展路

聚焦发展短板,在为新型职业农民破解共性难题方面,协会开展了不少有益探索。

会员王云龙贷款10万元,购置农业机械;王文昌贷款50万元,盖起储粮仓库……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束缚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手脚的主要瓶颈之一。但协会内部的会员却不会为融资难发愁。只要是诚信会员,就能获得5至10万元不等的贷款授信。

2017年11月,参照银行诚信评价体系,协会成立诚信评价小组,由顾问团推荐的7人组成,对会员经营状况、周边评价、是否有不良记录等进行摸底,由诚信评价小组代表协会出面担保。这一做法受到区邮储银行的青睐,银行主动表示愿与协会合作,为诚信会员提供优惠贷款。一年半的时间以来,协会累计为400名会员申请参与诚信评价,目前,150名会员被列为诚信会员,授信总金额700多万元。

规模经营的发展,让农田飞防作业成为常态。然而,因为没有统一标准、诸多因素难把握等原因,就服务是否到位、费用是否足额,服务单位与农户经常发生纠纷。为此,协会探索实行农业第三方支付模式。最终选定协会下的凤麟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为第三方。飞防作业前,服务单位、农户、第三方签订合同,农户将钱交由第三方,服务完成一个月后若无异议,钱款由第三方转至服务单位。

发生争议时,协会会聘请专家,对飞防作业质量进行评估,做出公正评判。对评判不服的,可以走诉讼途径。这一做法,让服务单位、农户相互约束,保护了双方利益。目前,协会内4家飞防公司签定了第三方支付协议,自试行以来,未发生一起飞防作业纠纷。“随着协会不断壮大,一些优质外部资源主动向我们伸出‘橄榄枝’,为会员解除成长中的‘烦恼’。协会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强了,前行脚步迈得越来越稳。 ”王文昌说。

村里工作有了“腿”更多百姓得实惠

连日来,滋镇张庙村村民王洪青忙着麦收的准备工作,回想起年前的小麦冻害,他仍心有余悸。“要不是协会和双创中心帮我出主意、想对策,我这30多亩小麦今年非绝收不可。 ”王洪青说。

今年3月,王洪青的30亩麦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眼看要“全军覆没”。心急如焚的他来到滋镇新型职业农民双创服务中心,找到分会秘书长郭新海。郭新海二话没说,马上联系区农业农村局,组成了由农技专家、农业执法人员等构成的专家组,第一时间来到王洪青的麦田。

最终鉴定结果是,王洪青种植的小麦品种抗寒性较弱,持续低温天气对麦田带来较大影响。专家建议他采取浇水提高地温、增施氮肥等措施减轻冻害损失。因为救治及时,绝大多数麦苗“缓”了过来,王洪青说:“有协会、双创服务中心在身边,种地感觉很踏实。 ”

新型职业农民还是新理念、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者。同样是种济麦22,郭新海家200亩试验田里的小麦麦穗明显更饱满。原因是他采用了小麦垄作免耕节水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由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法宏博士研发,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等优势,与平时相比,每亩可增收200多元,是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确定的农业主推技术。不少农户表示将会采用这一技术。

分会是协会深入基层的“腿”,双创服务中心助力分会稳健前行。二者合力,不仅让农户心里踏实,也让乡镇政府多了一支抓工作落实的强有力队伍。滋镇分会会长许良田、秘书长郭新海都是新型职业农民,也都是滋镇双创服务中心成员,镇政府每次召集农业农村相关工作会议,都会邀请他们参加。滋镇党委书记孟广芬说:“以前布置村级工作,只能抓村党支部书记。现在,新型职业农民纳入乡镇农业农村工作总体部署,依托这一群体,好项目、好政策在老百姓中迅速‘落地生根’。 ”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