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享有安全血液?五个措施告诉你答案!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刘畅通讯员邹德晓

6月14日是第16个“世界献血者日”,据国家卫健委新发布的官方资料显示,与1998年相比,2018年我国无偿献血人次数增长近5倍,采血总量增长超过4倍。与此同时,献血安全和用血安全成为了无偿献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在“人人享有安全血液”的主题宣传下,6月13日,记者走进德州市中心血站,实地探访他们在血液采集安全、检测安全、冷链安全、输血安全、应急安全“五个关口”的安全保障工作。

A

采集安全:进行严格的初次筛查

无偿献血是指健康、适龄公民出于自愿捐献自身的全血或其它血液成分而不收取任何报酬的行为。动员自愿、不以寻求经济报酬为目的的无偿献血者献血,是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的根本性举措。1998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确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无偿献血制度。《献血法》实施以来,无偿献血者队伍不断得以巩固和扩大,依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从低危人群和固定献血者中采集血液,并且进行严格的初次筛查,包括献血者既往健康情况征询,是否适合献血和转氨酶、血红蛋白、乙肝病毒快速检测等,首先保证献血者自身的健康安全,又要保证血液的安全,从源头上保障血液质量。如5月份初次筛查转氨酶、血红蛋白和乙肝病毒不适合献血者达到4.5%之多,从而避免了进入下一个血液采集环节。

B

检测安全:多重检测确保万无一失

“检验科是整个血液质量控制系统的心脏,它的使命就是将采集的血液进行精准检测,判定血液是否合格,以保证血液安全。”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说。在采血过程中,受温度、环境的影响,可能存在检测血型不准确的情况,这就需要检验科的工作人员通过血型仪对血型进行复查。除了血型、转氨酶等项目外,检验科工作人员还要对血样进行乙肝、丙肝、艾滋和梅毒检测,且每个检测项目都要由两个厂家生产的不同的试剂各检测一遍,以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无误。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经输血途径传播,一旦漏检了此类血液,将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而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是通过蛋白抗体反应进行检测,病毒以遗传物质(核酸)的形式进入人体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合成相应蛋白,从而“现形”,因此早期无法检测。

为了减少病毒“窗口期”的感染风险,自2015年4月1日起,市中心血站正式开展了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在病毒进入早期还没有开始合成蛋白时就对核酸进行检测。以艾滋病为例,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到从血液中发现抗体之间的时间,目前为20天左右,在这段时间内,利用抗体检查难以发现病毒。而核酸检测将艾滋病病毒的窗口期缩短至11天,将乙肝、丙肝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分别由原来的50天、 天缩短到25天、 天。72 59

目前,血站拥有酶免检测系统4套,核酸检测系统2套,全力保障血液检测的正常运行。科室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开展的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血液检测合格率达100%。

C

冷链安全:24小时全程无盲点监测

不同的血液成分存储的环境不同,红细胞存放在2~6℃的冰箱中,血浆存放在-18℃以下的冰箱中,由于血小板有凝结特性,所以需存放在20~24℃的恒温震荡保存箱中。因此,冷链建设对于保证血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保证冷链安全,市中心血站一是增强冷链意识,加强全员培训,落实岗位责任制;二是加大采血车储血设备的投入,采用了功率大、制冷快的专用储血冰箱暂存血液,建立了安全、高效的储血冷库;三是血站各采血点采集血液后,运用专业化的冷链设备将血液运回血站,并尽早作成分制备,派专人运送至县市区各医疗机构。

为补齐冷链自动监控“空窗”,市中心血站启用了血液运输过程移动式冷链监控设备,将血液运输箱纳入监控范围,并将实时温度发送至血站血液冷链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了血液全过程冷链监控。血液冷链管理系统引入互联网、云储存等技术,所有被监控储血设备实时温度显示在血站值班室,并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所有储血设备温度。一旦冷链设备出现异常情况,系统自动通过手机短信、值班室报警装置向管理人员报警,使故障得到及时处理。

血液冷链全程实时监控系统的应用,改变了原先传统的人工温度监控模式,实现了24小时全程无盲点监测,大大提高了血液的安全性,确保血液在完整的冷链中储存和运输。系统自动保存实时温度监控数据,保证了温度监控数据的追溯性。

D

输血安全:每年对医疗机构严格审核

血液不但要安全采集、安全检测、安全储存和运输,输血更是安全血液链条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市成立有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在市中心血站),健全了临床用血培训、监督、管理、评价和通报制度,将临床用血作为医疗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规范用血标准、严格用血指征,引导医疗机构加强患者血液管理。

德州市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加大对临床用血的监督和指导,每年对33家医疗机构进行督导审核,市卫健委将审核结果全市通报;加强输血科建设,全市与血站签订用血合同的33家医疗机构都挂牌成立了输血科(血库),邀请全国知名专家现场指导,输血科人员、设备、技术得到不断提升;每年定期举办科学合理用血培训班,以县为单位培训临床医务人员,科学用血、合理用血得到明显改善,增强了输血的针对性、有效性,又降低了患者经济负担。自2016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市医疗机构临床输血岗位技能竞赛,增强了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业务技能,提升了临床输血技术水平,确保了临床输血安全。

E

应急安全:成立爱心流动血库

“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家住运河经济开发区五四村的王东青,自2001年便开始坚持献血,18年来他累计捐献全血22次、血小板22次,帮助到越来越多的陌生人脱离危难。据血站工作人员介绍,定期献血是确保所有个人和社区及时获得安全、质量有保证且可负担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重要途径。在王东青这样的志愿者的支持下,我市已成立了一支由5000名志愿者组成的爱心流动血库,以及1500人的捐献成分血小分队和350人的稀有血型小分队,他们成为我市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应急用血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为了应对季节性、区域性、偏型性的血液供应紧张,市中心血站坚持每年都进行采供血应急演练,逐步建立起临床用血应急保障机制。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为临床用血提供优质服务,为临床安全输血保驾护航。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