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克执行难的“陵城路径”

陵城区法院开展集中执行行动现场

□本报记者董建新本报通讯员韩菲

“决胜执行难号角吹响以来,陵城区法院集全院之力,向基本解决执行难发起进攻,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近日,陵城区法院院长耿曙华说。

成绩确实足够亮眼。去年以来,在历次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质效指标周排名中,陵城区法院始终位列全市第一,并在全省156个基层法院排名前十,其中4周居全省第一,执行工作受全市表彰。陵城区法院被授予全市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单位,多次在全市作典型发言,先后荣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单位”“山东省优秀法院”荣誉称号。

强化部门联动,“老赖”无所遁形

日前,陵城区法院联合市公安局陵城分局、陵城区城管局等部门,对被执行人王某某、任某某进行强制执行,成功腾空被非法侵占6年的学校房屋,提升司法公信力。

为解决人难找、物难控的执行顽疾,陵城区法院定期联合公安机关开展专项集中执行行动,成立市公安局陵城分局驻陵城区法院警务室,由公安机关协助查询被执行人信息,通过法院、公安信息联网、资源共享,营造联合攻克执行难的强大声势。与周边法院定期开展联合执行行动,对跨区域案件进行集中执行,司法拘留16人次,48起案件顺利执结。

破解执行难离不开党委政府支持。在基本解决执行难初期阶段,陵城区委区政府联合出台文件,全力支持法院执行工作。陵城区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法院执行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执行难题,拨付执行司法救助资金,促使23件执行不能的涉民生案件顺利结案。 3月26日,陵城区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法院执行报告,并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促进诚信陵城建设的决定》,支持和助推法院建立健全解决执行难的长效工作机制,一个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在法人债务中,部分被执行主体是僵尸企业,债台高筑、停止经营,法院通过强制执行手段促进一批僵尸企业出清,也为中小企业吃下‘定心丸’。 ”耿曙华介绍,陵城区法院运用联动机制,由政府拨付资金,专项解决涉僵尸企业执行转破产启动资金难的问题。自工作开展以来,已清理涉僵尸企业执行案件37件,帮助企业清理债务32亿元,清偿债权4.2亿元,涉及债权人数3600余人。

线上线下融合,执行双翼提质效

“王某一直以各种理由欠钱不还,银行账户也没有存款,没想到法院能查到他支付宝和财付通账户,顺利执结完成。 ”6月3日,一起经济纠纷申请执行人张某立高兴地说。

信息化是破解执行难的重要武器。陵城区法院创新财付通冻结扣划功能,突破固化的传统查询手段及查询方式,紧盯网络账户及相关网上理财,通过与财付通、微信钱包、支付宝等网络金融平台协作“查冻扣”,使案件顺利执结。去年以来,对72件执行案件进行网络查控,对数额较大的15件进行在线冻结、扣划,金额达14万余元。

“网络查控只是陵城区法院运行执行查控系统的一个缩影。 ”该院执行局副局长王金香介绍,目前,通过“总对总”执行网络查控系统,执行干警可查询到被执行人名下全国范围内的银行存款、网络存款、车辆、不动产等各类财产信息,实现财产信息“一网打尽”。线上线下执行融合发力,耿曙华作为“一把手”带头执行“骨头案”,多次在执行指挥中心现场召开党组会,推行院领导包庭制度,对执行工作周通报、周调度,对工作不力的执行局长、庭长进行约谈,将责任落实到人。在决胜执行难的冲刺阶段,法院班子成员到执行局现场办公,听取承办法官逐案汇报,逐一研究执行措施,全程督办执行案件,在全院形成关心执行、支持执行的良好氛围。

运用失信惩戒,守牢最后关卡

被执行人王某故意隐藏行踪,拒不给付申请执行人李某11万元欠款,被法院列入失信黑名单。后王某贷款买房、做生意等全部受限,6月1日他主动来到法院还款。

被执行人李某隐匿财产、玩失踪,被法院列入失信黑名单,因在外打工无法乘坐飞机、火车,今年5月李某主动现身履行了义务。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失信惩戒是守护执行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卡,陵城区法院充分运用新闻媒体、“两微”平台、主干道大屏幕等公开曝光失信被执行人,让“老赖”寸步难行。“根据基层群众心理特点,我们在失信被执行人所在乡镇的集市、派出所等人口密集地张贴失信公告,自实行以来,多名失信被执行人迫于压力主动前往法院履行义务。 ”该院执行局局长李峰说。

“激活”拒执罪利器,简化拒执罪移送程序,畅通拒执罪自诉立案通道,利用刑罚手段制裁拒执行为,真正震慑了一批“老赖”。“有些让执行法官头疼多年的执行案件,适用拒执罪执行后,被执行人亲属会迅速将欠款归还到位。”耿曙华介绍说,陵城区法院定期召开专业法官会议,每周一晚上集中研究执转破和执行不能案件,每季度由审委会委员、执行局人员对执行卷宗进行评查,定期对案件进行梳理分类。对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尽快执结,缩短办案期限;对已超3个月的,逐案研究措施,确无财产的,依法终本,切实提高执结效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