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残扶志 情满平原

“看,你们看,我们家小伟自己走路完全没有问题了!”6月3日,在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4岁的脑瘫儿童小伟正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走路训练。看到孩子走路越来越好,小伟的妈妈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2015年,小伟出生在王杲铺镇杨诗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几年来,为了给小伟治病,全家陷入了困境。为了照顾小伟,小伟的妈妈只能辞掉工作,全家的经济来源就全靠在外打工的小伟爸爸一个人。可是小伟到3岁时走路还是跌跌撞撞,经常摔倒,家里人都十分着急。

“听说像小伟这样的孩子通过康复治疗可以正常走路,但当时的家庭状况实在负担不了孩子的康复费用,觉得很对不起孩子。”现在说起来,小伟的妈妈仍旧抹起了眼泪。

2018年,县残联的工作人员积极为小伟办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申请手续。经过申请—评估—审核,资金终于申请下来了,这对小伟全家来说是天大的喜讯,小伟终于可以去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了。

如今,经过近一年的康复训练,小伟走路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感谢县残联给申请的这笔钱,让小伟能够得到专业的治疗,以后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路。”小伟的妈妈说。

心中有爱,脚下无碍。仅2018年县残联就为75名0—17岁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其中脑瘫儿童28人、智障儿童20人、孤独症儿童17人、人工耳蜗手术及术后康复10人,争取了救助资金77.47万元。

“很多残疾儿童家庭,因为前期的医院治疗,大多数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很多家庭放弃了后续的康复训练,我们了解情况后都会及时联系孩子家长,为他们争取相应的救助资金。而且以前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申请都在固定的时间,错过这个时间只能等到下一年再申请。为了让孩子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县残联自2018年5月开始实行集中申请和随时申请相结合的模式,方便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县残联的工作人员说。

2018年,县残联还开展了康复辅助器具配发工作,为482名有辅具需求的下肢残疾人免费配发了轮椅,为165名下肢残疾人配发了拐杖,为22名视力残疾人配发了盲杖,为21名听力残疾人配发了闪光门铃,同时为18名有辅具需求的残疾人免费安装了假肢,极大地缓解了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需求。

一点一滴铸成爱,上门为残疾人办理残疾证、资助贫困残疾大学生,为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厨房和卫生间的无障碍改造,给特教学校的学生们送运动服、床罩以及水果、面包等物品......残疾人真正把残联当成“娘家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县残联在为残疾人提供资金、物质救助的同时,更加注重残疾人自力更生能力的培养。

“刚刚在网上又成交了一笔订单,卖出了一件裙子,能挣10块钱!”6月5日中午,家住恩城镇韩庄村的韩兴兰高兴地说,“这已经是今天卖出的第4件衣服了。”

今年20岁的韩兴兰,正值花一样的年龄,但先天的肢体残疾让她从小不能和别的小朋友一样正常上学读书,小学毕业后一直“失业”在家。

看着村里的同龄人都陆续有了自己的工作,韩兴兰在家很是着急,但几次出去找工作都被委婉的拒绝,让韩兴兰很是沮丧。她不想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成为家庭的负担。

2018年4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韩兴兰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县残联寻求帮助。了解韩兴兰的情况后,县残联很快安排她参加了残联举办的残疾人电商创业培训班。

网店的培训让韩兴兰有了一技之长,身边残疾朋友的相互鼓励,让她信心倍增。很快,韩兴兰的网店“开业”了。“我知道万事开头难,网店刚开始不是很顺利,但是按照培训的知识和自己一点点的摸索,我选择了坚持。现在,网店的生意已经越来越好,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韩兴兰一脸兴奋地说。

这些钱在普通人眼里不算多,但在韩兴兰心里,已经是满满的成就感。“很感谢残联的帮助,让我也能有了自己的小事业,我不再是家里的负担,以后还会把网店越做越好,让爸爸妈妈以我为傲。”韩兴兰说。

扶残先扶志。2018年以来,县残联先后开展电商培训、面点制作培训班、剪纸培训、田间管理技术等多种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残疾人学员49人。这些培训班的举办让这些残疾人有了一技之长,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自信,也为他们就业提供了保障。平原融媒记者 王亚群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