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虽结束放松莫放纵 可旅游散心 制定人生规划

高考过后,学生和家长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但突然“精神解放”,会让学生陷入“心理真空期”,或者蒙头大睡,或者过度放纵,或者因为考试发挥不佳而闷闷不乐。

10日,记者就此采访心理咨询师李春阳。他表示,根据往年的经验,考生心理危机发生率考后多于考前,家长应关注考生的“后高考心理”,引导孩子考后“放松莫放纵”,而考生应在考后寻找科学合适的解压方式,勿钻牛角尖。

■案例

考后易放纵,家长莫放松

状态一:过度放纵,考后进入“狂欢模式”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小刘说,高考一结束,他就与同学们去KTV狂欢,接下来就是打游戏、聚会、购物,这是他期待已久的“狂欢假期”,父母也给予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在他看来,考得如何已成定局,不如把一直以来的压力好好释放一下。

像小刘这样的考生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自己“熬”到头了,要用各种疯狂的举动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一下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艰辛,因此毫无节制地玩。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家长怀有弥补心理,认为孩子多年来不容易,便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导致愈演愈烈。甚至有些考生会在这段时间染上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因此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

状态二:因发挥不佳紧张抑郁,陷入情绪阴霾

“还有一部分考生,学习刻苦努力,家长对他们寄予厚望,在这样的重压下,考生如果觉得自己发挥不佳,就会出现情绪低落、茶饭不思、难以入睡、脾气暴躁等表现。”李春阳表示,她曾遇到一个考生考后非常紧张,感觉对不起家长,认为同学们都看不起她,对生活也没有了信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茶饭不思。

其实,多数考生在考后普遍有懊悔心理,但如果这种情绪过于强烈,就会出现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的状态,有的考生性格还会突然变得暴躁,让家人觉得难以理喻。长期处于这样的情绪中,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状态三:考后茫然无措,突然失去目标和方向

“考试懵懵的,不知道自己考得怎么样,也不想知道,不愿意去聚会,不想接触外界,觉得很没意思。”小高考后突然觉得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连续睡了两天懒觉,但这样的日子让他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除了和同学视频,就是在家看电视、玩电脑,变得不知所措、百无聊赖,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目标,找不到方向。

很多考生一直以来都是被父母、老师推着走,随着压力的释放,会产生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感觉。部分同学发觉心里空落落的,每天无所事事。往日充实的学习生活瞬间云消雾散,感觉一下子失去了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了。

这是一种茫然型心理,许多考生从原来紧张的高考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会出现一段真空状态,尤其在填报完志愿后,等待录取结果期间可能会经历这种感觉。

■分析

考后心理出现波动很正常

“考生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紧张迎考后,高考后的一段时间会出现‘心理需求井喷’期,比如狂欢聚会、日夜打游戏等,加上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考后心理不像考前那么关注,因此,考生很容易出现后高考心理问题。”李春阳表示,高考结束后的半个月内,考生容易出现焦虑、放纵、自责、绝望、迷茫等心理波动。

而在等待“能否被录取”的漫长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试成绩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又要承受因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还要面对周围亲友的询问。因此出现小范围的心理波动很正常,家长无需过分担忧,但如果心理波动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家长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高考已经结束,成绩是自己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临场发挥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不管最后结果如何,都要接受这一现实。不要怕别人说,考生应学会主动和别人沟通,把自己负面的情绪表达出来,和父母、亲朋好友沟通。

家长要做孩子的“避风港”

建议考生在高考结束后,适当保留规律学习与作息,或者阅读抄写一些经典名著,既让心态平静,又补上了以往没有机会看的书,还可以借此机会对中学时代的生活进行一个总结,对未来的大学生活进行一些“设想”。

对于因考试发挥不佳而过度自责、迷茫、焦虑的学生来说,要明白人在情绪低落时,容易低估自己的实际水平。所以情况未必像你想象中那样糟糕,不要过度担忧,也不要害怕亲友询问,同时可以将内心的担忧告诉父母,他们会共同分担压力。此外,还可以做一些有兴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让自己重新找到价值感。“高考后出现短暂的心理疾病很正常,家长不必过度担心,应以积极的心态去影响孩子,发挥‘避风港’的作用,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避免与孩子谈论高考、成绩等敏感话题。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和途径,发泄出他们心中的情绪,并及时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李春阳建议,家长们在这段时间应给孩子以适度关注,有时间的话可以带着孩子旅游散心,或者和孩子促膝长谈,帮其制定下一步的人生规划。

心海导航

别被“强迫症”强迫

Q友:老师好,我怀疑自己患上了强迫症,比如我每次倒水都必须倒到水杯三分之二处,水杯放在花瓶右边,矿泉水必须留一点水在里面,如果有人不小心换了我水杯的位置,我就想发火。和别人讲我这些奇葩习惯,大家都觉得我“有病”,请问我这样算不算强迫症?

心理咨询师:最近经常听到有求助者问我:“老师,我是不是患上了强迫症?”或许大家对强迫症有一些误解。一个强迫性洗涤的患者,一天至少要洗手五十次以上,双手洗得粗糙不堪,皮肤苍白中透出粉红色,薄得好像一碰就会裂开,而他一洗澡,至少是三个小时起,甚至从深夜洗到黎明。所以,“强迫症”根本不是一种可以轻松谈笑的病症,如果真得了强迫症,生活肯定会陷入巨大的痛苦和矛盾之中。

大家平常所说的“强迫症”多是一种强迫型倾向,提示现在内心有强迫的冲动,当人们太忙、太累,或者生活中的重大事情失去控制,都会导致内心力量渐渐不济。此时,为保持人格的稳定和对生活的掌控感,潜意识中可能会产生强迫性要求,但这并不是强迫症。

建议你好好给心灵减个负,采用有效的方式恢复内心能量,而不是对自己进行“我有强迫症”的心理暗示。机械化的完美强迫只能带来虚幻的掌控感,却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直面困难,才能真正主宰生活。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俞荣整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