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了百余年的家谱又续上了

邓继瀛口述邓淑明整理

在巨野县太平乡邓家楼村的家谱中,我是第十八世孙。我1931年出生,父亲比我大三十二岁。我的家谱开篇是这样写的:明季以兵火族谱失传,族人深以失谱为憾事……重新编写家谱。我与这个新的家谱中断了一百多年。

先辈从事漕运差事

我小时候听长辈们说,我家祖上自明代就在大运河上给京城朝廷运粮,曾祖父是“头船”,祖父是“头武”。有个行会组织叫“粮帮”。干漕运这个差事,后代子孙可以接班,也可续班。我祖籍是菏泽市巨野县曹州府邓家楼。到了我曾祖父这一辈,在德州北厂西南街落户。那时的北厂街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镇,水陆码头,国家粮仓,又是物资集散地。

我的家族是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兴衰而兴衰的。曾祖父这一辈过的是富足生活。在北厂南街盘粮厅左侧竖着一座石碑,后来盘粮厅被破坏,大约是在1949年石碑被挪作他用。此碑是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四月立,上面刻着几十个人的姓名,其中十五个姓邓的就有我曾祖父。由此可见,干漕运工作的邓氏家族不只是我一家。

父亲出生的那一年,漕运结束了,“粮帮”也解散了,祖父失业了。从此家庭生活没有来源。祖父三十岁就去世了,父亲七岁给“聚源长”(商号)王家看小孩,十五岁去了天津,在中兴公司张仲平公馆当杂工。由于生活困难,早就和老家没有来往了。祖父三十岁之前只回过一次老家,那是送曾祖父的灵柩,用的是铁轮马车,父亲没有回过邓家楼老家。

百年家谱得以再续

新中国的诞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是全村第一个团员,又当上了民兵队长,后来被推荐到德州城里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适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全家人勤劳致富,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生活富裕了,我常常想起寻根的事。七十岁以后,我去过三次邓家楼,把中断了一百多年的家谱又续上了。我第一次看到家谱的时候,上面只有我父亲的乳名,再次续家谱时,我把父亲的乳名改成了大号,续上了我的名字。

仍有问题留待解决

我还关心着全国邓氏族人的一些新消息。最近在网上看到《邓公墓表与捻军邓庄之战》一文说,在平原县王凤楼镇邓庄村南300米处,有一通邓公墓表石碑,内容涉及平原望族邓氏家族的事迹,由背面碑文可知:邓干,字翼廷,祖先乐安人(今山东广饶)。明永乐年间,其家族迁至平原县东部。我关注的就是,明永乐年间邓干家族由广饶迁居平原县,而我的祖先也是于永乐四年由登州府文登县迁居于巨野县的,二者在历史上是否有连带关系?是巧合还是有明成祖朱棣的共同使命呢?这有待考证,希望历史学家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家谱是这样写的:邓氏始祖讳二恭爷,其先居文登县温泉里,自前明成祖四年从王靖难有军功,迁济宁卫展官屯迤北遂家焉即今之邓家楼。村碑(村碑号274917)上记载:巨野县太平乡中邓楼,邓楼村于永乐四年由登州府文登县迁居于此地。于1934年一分为三治,“前邓楼、中邓楼、后邓楼”。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件事:前几年有人在南方某旅游景区,给我买了一本《百姓宗祠》,里面说,邓姓如今是中国第34大姓,其分布以江西、湖南、河南最为广泛,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以上并没有提到山东有邓姓。巨野县邓家楼三个村和平原县邓庄村邓姓就有2000多户,像我这样散落的邓姓各县市都有。比起这种残缺不全的资料,我更希望看到能有更全面、更权威的姓氏文化资料传播。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