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郑胜英感慨:农村学校和城里一个样

丁坞中心小学旧址

改建后的教学楼

□本报记者于斌

在丁坞镇从事过教育的人,没有不认识郑胜英的。他1979年投身教育,当过教师,做过教导主任,当过校长,2018年退休,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可最近,这位退休老教师变得爱“抱怨”了。“这标准化教学楼建起来了,多媒体教室也有了,教研组也组建起来了,我却在这样的好时候退休了,还想再为教育事业添一把力呢。”5月9日,在丁坞中心小学校门口,看着崭新的学校,郑胜英骄傲但又带着些许沮丧地说。

1958年8月,郑胜英出生在丁坞乡小尚村的一个普通家庭。那时各家各户都穷,吃的是大锅饭,种的是集体地,人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基本不上心。但当时在乡里做木工的父亲不这么想,“孩子要出息,还是得读书,我这辈子就是受这没读书的穷。 ”这是父亲常说的话。

受父母的影响与支持,郑胜英发奋学习,1976年高中毕业,成为该乡当时第二位高中毕业生。毕业后,郑胜英在本村担任记工员、团支部书记、治安主任、作业组长等职。“那时人们思想开始解放了,逐渐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 ”郑胜英回忆,当时丁坞乡共有40个大队,几乎每个大队都有小学,但是教师资源严重缺乏,一个年级还分不到一名教师,更别说一名教师教一个学科了。看到孩子们渴望上学的眼神,郑胜英毅然辞职,决心投身教育。 1979年1月,他进入齐家小学,任教四、五年级的语文、地理、历史等课程,并担任班主任。郑胜英坦言,自己作了这个决定,也是顶着很大压力的,“那时都是算工分,但教师是个例外,不参加劳动也有工分,我的脊梁骨差点让人戳断了。 ”郑胜英说。

郑胜英走上讲台伊始,小学还只是土砖堆砌的一排小房子,墙面斑驳,瓦片残破,操场坑坑洼洼,门窗凋残破落。但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心意,看到那一双双清澈又充满渴求的眼睛,更加坚定了他扎根教育的信念,这一干就是12年。之后他又调入本乡小学教研室任语文教研员,1994年2月又以“救火队员”身份调十八图小学任教。

在郑胜英眼中,1996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那一年,乐陵市大力贯彻国家“双基”政策,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丁坞乡各学校完成合并,学校建设也有了第一次跨越,学生们告別了土坯茅草房,搬进了明亮的砖瓦房,平生第一次接触“五室”,而郑胜英自己当上了教导主任,可谓三喜临门,他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新学校虽建起来了,但学校建设只是刚开始。郑胜英指着现如今的丁坞中心小学说:“这里以前是盐碱地,一遇到大雨就坑坑洼洼,搞好绿化是师生们的最大愿望。”迁址第二年,学校全体师生开始实施绿化种植,可由于碱性太大、地力不足,总是种不活,郑胜英还写了顺口溜:春天绿,夏天黄,秋天变成死干棒,冬天进了灶火膛,明年栽树老地方,不是师生不努力,而是地质不赏光。最后,学校号召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在家运土,改变土质,才栽活了第一批树。如今,学校里绿树成荫,都是那时下的功夫。

2015年,乘着全市打响教育均衡化攻坚战的东风,丁坞中心小学又迎来利好:建与城市小学一样标准化的教学楼。这让该镇师生为之一振。如今,能容纳18个教学班的四层教学大楼拔地而起。教室都是多媒体,各室器材、资料齐全,教室、办公室全部安装了空调。塑胶跑道和绿茵球场也都建了起来。师生们都表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不仅是硬件标准化,几年来,教师队伍也逐渐壮大,一些优秀教师、干部涌入该校,为学校增添更多活力。现任校长路猛以前是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为助力基层教育,他来到丁坞镇,带来了许多先进教学理念,“丁坞中心小学与实验小学同属一个教学集团,我要把我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带到这里,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路猛说。

郑胜英是一位见证者,用他的话说,这些年,乐陵教育是“地覆天翻,换了人间”。郑胜英虽然退休,但学校里的一些重要会议,还是会邀请他去参加,路猛表示,这些老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

最近,郑胜英爱上了写诗:人生甲子步老年,依依不舍别教坛。教学能手地市优,尘封历史不再谈。回首往事心无憾,恪尽职守何偷闲?工作历程分六段,不辱使命一党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