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德州市十佳“最美家庭”评出

传承好家风弘扬家国情二○一九年德州市十佳“最美家庭”评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细落小落实,发挥家庭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良好家风方面的重要作用,自今年3月起,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德州市妇女联合会在全市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引导广大家庭积极参与,从不同视角诠释了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移风易俗、创新创业、科学教子、清廉敬业、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涌现出一大批“最美家庭”典型。经各单位层层推荐、审核、评选、公示等,张晓宇家庭等10户家庭被命名表彰为德州市十佳“最美家庭”,张玉亭家庭等53户家庭被命名表彰为德州市“最美家庭”。
禹城市张晓宇家庭——
邻里住户的“管家帮”
  禹城市民泰家园小区沿街一单元的住户们有个共同的群——“民泰友邻群”,群主就是张晓宇。 7年来,这个单元真像群名一样,友邻似亲人。
  张晓宇义务担当单元的水电管家和民事调解员,统计公用电表,联系水暖维修,杜绝跑冒滴漏,解决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制止路边纠纷……在张晓宇的带动下,大家从素不相识的住户到无话不谈的友邻。
  张晓宇家庭成员在各自岗位上争当行家里手。张晓宇积极帮助、策划参与兄弟科室的宣传活动,有30余部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大奖。丈夫在有线电视网络工程一线,打造出多条精品工程线路。儿子在大学期间表现积极,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张晓宇一家帮助身有残疾的农村青年找到工作,参与慈心一日捐、爱心助医、赈灾救济等公益活动,捐助款物近万元。暑假期间,张晓宇还带领儿子发起“母子单车赴济环保骑行”活动,身体力行倡导绿色出行。
乐陵市李梅岭家庭——
言传身教倡奉献美德
  李梅岭,乐陵市云红街道任苏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父母在花甲之年,哥哥离世,嫂子改嫁,舍下了两个年幼的侄子,外嫁的她毅然带着7岁的女儿回到娘家,担负起照顾两位老人与3个孩子的责任。
  回娘家后,因种种原因她与前夫离婚。经人介绍与现任丈夫再婚,全家过上了和和美美的日子,很快又添了一个孩子,从原来的一家六口变成了现在的八口之家。丈夫外出打工,辛勤劳作,李梅岭也做起了小吃摊生意,每晚包1000个馄饨,天刚蒙蒙亮就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叫卖。“孩子们,我们也可以帮助别人! ”李梅岭经常对孩子们这样说。每到周末,她总爱带着4个孩子组成小小“爱心队”,一起为村里的贫困老人送去热乎乎的馄饨。通过这些行动,她让孩子们明白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道理,让孩子们感受到被需要的满足感。无形中,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的言行向家人传递了文明。
宁津县张建强家庭——
把蟋蟀罐制成“水晶盆”
  宁津县刘营伍乡刘旺言村张建强家庭的每位成员都有一手好本领。
  妻子刘秀芬是丫头蟋蟀罐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人,丈夫张建强祖上以烧窑为生,传承有鬲氏黑陶技艺。结婚后,夫妻二人开起了制陶作坊,先后拜天津蟋蟀罐制作大家李友年、谷德恩等人为师,投资30余万元用于研究蟋蟀罐的制作,独创了“匣钵高温窑变”烧制法,创建并注册了“刘氏丫头”蟋蟀罐的自主品牌。
  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坚持手工制作,走“心”不走“量”。蟋蟀罐主要分选土制浆、滤泥、揉泥、制胚、定形压光、雕刻、阴干、烧制、出窑9个步骤。为了保证蟋蟀罐的质量,做出精品,他们每天只做3个,而且每个步骤都很讲究,制作的蟋蟀罐有“水晶盆、瓦中玉”的美誉,并得到了行家的认可。
  2017年喜讯传来,“刘氏丫头”蟋蟀罐传统制作技艺荣获“山东省十大优秀妇女创业创新项目”,并分别被德州市和宁津县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建强一家重视传统技艺传承,为保护祖辈留下的传统文化遗产,将自己平生所学所悟无偿传授给乡邻,带动成立多处传统加工点。
  同时,建立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点,吸纳农村妇女从事蟋蟀罐加工,实现农村妇女“不离土、不离乡,在家就能奔小康”的目标。目前,已带动24名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齐河县郑安香家庭——
30余载敬老情
  在齐河县安头乡敬老院,有一位82岁的老人。她有着50多年党龄,担任敬老院副院长34年,用乐观和坚强为孤寡老人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她就是郑安香。
  老人眼里的至亲。 1984年,乡里建起敬老院,郑安香便被指派担任副院长。她把家里近万元的积蓄拿出来,新建了6间平房,为老人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有位老人孙德彪因车祸导致瘫痪,到了敬老院后,郑安香每天帮他擦洗身子、端屎端尿,经过3年精心照料,老人竟一天天好起来。尽管郑安香已过了退休年龄,老人们舍不得让她离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郑安香已迎来了建院以来第7批老人,可她依然记得自己的承诺,时刻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儿女眼里的“狠心”娘。郑安香共有5个子女,家境也都不错,儿子多次提出要接她去县城住,可即便是过年,在儿子家最多住一周,就要回敬老院。2016年,郑安香的大女儿查出患有直肠癌,需要手术,她仅仅去医院照看了半天就赶回敬老院,她说:“闺女有她婆家人照顾着,可院里老人们离不开我。 ”
  同事眼里的“郑娘娘”。“郑安香就像呵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呵护着敬老院的每一个工作人员,我们每个人都爱郑娘娘。”敬老院工作人员王秀芹这样评价郑安香。
临邑县许天瑞家庭——
延续乐于助人好家风
  临邑县恒源街道张油官村“90后”青年许天瑞,是大家眼中的热心肠,路遇车祸时,他第一时间出手相助;邻居有困难,他主动帮忙解忧。
  去年12月5日晚,许天瑞从济南开车回老家,走到104国道临南派出所200余米处时,发现一辆轿车斜停在马路中间,轿车车头被撞的严重变形,轿车司机已昏迷不醒瘫坐在驾驶座上。他立即打电话报警,并大声向周围呼救。当民警、交警、120救护车到达后,把受伤司机抬上救护车后,许天瑞才悄悄离开。
  许天瑞这样做不是偶然,得益于好家风的传承。“我爷爷在村里就总是乐于助人,我爸爸也是热心肠,助人为乐是我的家风,我应该将它发扬光大。 ”
  许天瑞说到做到。平日里,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听说别人有困难,他总要伸出援手,不图回报;前些年村里不少人建新房,无论谁家修房,他总会抽时间主动上门帮忙做小工;每年夏、秋两季收获时节,他经常帮助孤寡老人、单身户、特殊困难群众抢收粮食。参加工作后,他也经常慷慨解囊,从自己不宽裕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救助困难村民。
  村民谈及许天瑞一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平原县周丽娜家庭——
一家三代传承良师美德
  这是一个“教育世家”的故事,祖孙三代都是老师,他们在平凡中践行着“薪火相传育桃李”的师德师风。“薪火相传,那是共同的追求。 ”儿媳周丽娜感触最深。良好的家风鼓舞着前进的斗志,爷爷执着坚守乡村教育,用自己40多年的坚守,点亮了乡村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公公23岁时师范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认真教导学生,带领的篮球队开创了平原新的篇章。丈夫子承父业,一直热衷于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用心用爱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收获成功与自信。
  周丽娜更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严守三尺讲台,以开放探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每学期的期末质检中,她所任教的学科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均名列前茅。工作期间先后获得平原县青年岗位能手、教学能手、德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德州市小学英语德育优质课一等奖。
武城县李祥成家庭——
自强不息“摸”出光明路
  这是一个平凡又特殊的家庭。 1996年,李祥成被确诊为双眼先天性无晶体,双目失明且无法治愈。面对这个现实,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对妈妈说:“我虽然先天双目失明,但是却有手有脚,我一定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
  他是我市盲校的第一批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级按摩师资格证书。毕业后在一家按摩店打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到处拜师,博采众长。 2008年,亲戚资助李祥成7000元钱,开办了自强盲人按摩店。由于收费低廉,服务热情,技术娴熟,受到乡亲们的普遍赞誉,他被县残联评为首届残疾人自强模范。
  妻子刘倩是一位白化病患者,和李祥成有着共同的志向,生活上是丈夫的贤内助、事业上是丈夫的得力助手,既把自己的“小家”经营的和睦美满,又用诚信为自强按摩店铺就了一条致富之路。
武城县于玲玲家庭——
用双手建造幸福家庭
  在武城县鲁权屯镇西王庄村,有这样一对年轻人,妻子于玲玲结婚时不仅没要一分钱彩礼,还在短短的几年间里,与丈夫孙薛圣齐心协力一同奋斗,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一次邂逅,于玲玲遇到了生命中的那个他,同样坎坷的人生经历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他们渴望组建一个自己的小家庭,可是丈夫的家庭情况摆在面前: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瘫痪的奶奶需要照顾……残酷的现实没有浇灭爱情的火焰,于玲玲抱定和丈夫同甘共苦的决心,结婚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不要任何彩礼。她和丈夫向母亲许下承诺,婚后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对家庭负责,用自己双手经营生活,孝敬母亲。
  婚后的日子,夫妻两人齐心协力,陆续为家里一件件添置家具:沙发、洗衣机、电视、冰箱……渐渐有了家的样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于玲玲开始做起了微商补贴家用,丈夫在工作之余也帮着她一起跑业务。命运总是眷顾奋斗者,正是因为两个人的不断努力与付出,于玲玲与丈夫很快就翻盖了土坯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房。没几年,又购买了汽车,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幸福是什么?于玲玲心里有着自己的答案:“有孩子,有爸爸,有妈妈,一个完整的家庭,就是幸福的全部。 ”
庆云县范洪亮家庭——
“我们把雷锋当榜样”
  庆云县尚堂镇中学图书管理员范洪亮,今年56岁,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一心投入到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中,用大爱诠释着雷锋精神。
  去年,同村年近80岁的范洪泽老人突发疾病,儿女都不在家,短时间内都赶不回来。就在老人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的关键时刻,范洪亮开上自家车,叫上孩子帮忙,把范洪泽老人紧急送入县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挂号、检查、办理所有手续,都是范洪亮一个人跑前跑后。最后,因为及时送医,老人经过抢救脱离危险,为了让老人继续住院治疗,他还垫付了1.2万元住院费。
  热心公益,服务乡邻。从2004年起,范洪亮开始利用周末,在村里的小广场为乡亲们义务量血压。15年来,范洪亮累计为村民义务测量血压1500余次,还向大家宣传高血压预防知识,引导村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妻子靳书英在全力支持他的每一份凡人善举的同时,教导孩子们要向父亲学习,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在这种家风熏陶下长大的两个孩子耳濡目染,善待别人、帮助别人已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把雷锋当成榜样。 ”成了范洪亮的口头禅;热心公益,助人为乐,已经成为他家的家风。
经开区杨丙文家庭——
热爱公益的“红马甲”
  多年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杨丙文一家践行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爱心公益组织“红马甲”到“德育大讲堂”,从对他人物质的帮助到精神的关怀,从一个人到更多人,杨丙文一家从未停止脚步,他们用爱温暖着他人、感动着他人,于无声中诠释着大爱之美。
  2014年在杨丙文及其爱人毕兰红的倡仪下,创立了爱心公益组织“红马甲”,走访慰问、扶贫济困,在5年时间里累计举办大型的公益捐赠活动30余次,走访慰问辖区困难群众近千余人次,捐赠现金价值15万余元。他们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学等知识,发起创办了公益组织“德育大讲堂”,定时、定点为辖区内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以及广大群众分享“创新道德教育”。夫妻二人积极引导人们由受助者向志愿者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行动中。志愿者们每月定期走进辖区敬老院陪老人们聊家常,给他们剪发、修脚,做心灵陪伴;走进企业宣传勤俭节约的好风尚;积极参与社区、街道组织的创卫复审活动,为德州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截至目前,“德育大讲堂”已累计举办100余场公益讲座,5000余人次受益。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