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术人生:记孟寺镇枣元村村民李方平

□毕鑫宇 董思寒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书法艺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自古以来,钟爱书法之人虽不乏饱读诗书之士,却也有来自民间的大师,这不失为书法艺术现代化传承的另一脉。

李方平,孟寺镇枣元村村民,临邑书法爱好者协会会员。他虽出身于农民,但凭借着对书法的痴迷和悟性,30多年如一日,潜心钻研书法,硬是把自己练成了“草根书法家”,涉猎篆、隶、楷、行、草,最擅长行书和楷书,在省市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其作品雅俗共赏,质朴中带有坚韧。

苦练书法二十载。李方平早年在商河读书,老师发觉他在书法方面颇有天赋,便带他一起练习书法。初中毕业后,他先是在淄博打工,内心却时常记挂着笔墨纸砚,“我就是好这个”,他如是说。两年后,内心的星星之火烧成了燎原大火,他毅然放弃在外打工的高收入,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小店——福林轩。寻寻觅觅,兜兜转转,还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李方平自初习书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了。不论寒冬酷暑,他每日必练习一个小时的字,从未间断。在淄博打工时,尽管起早摸黑,加班加点,异常辛苦,李方平还是不忘初心,一下班就趴在厂房的小桌子上,用旧报纸练习写字。每当这时,一帮工友就会端着饭围在旁边。时间一长,连厂长的父亲也来看,时不时切磋一下,还赠给他一本欧阳询的字帖。说起过往的时光,他的脸上流露出几分追忆与欣喜。

命运不会亏待努力的人,他先后在“临邑县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书画展”中被评为“优秀奖”,在当代艺术大赛网主办的“全国第九届书画大赛”中被评为“优秀奖”,作品《重上井冈山》被临邑书画馆收藏。即便获得了如此多荣誉,他依然遗憾,遗憾自己没有真正的名师指点。

琐碎人生,未忍负初心。李方平在经营书法作品之外,还从事一些条幅、复印、锦旗、牌匾、刻章、标语之类的工作。问及原因,总要叹一声人生艰辛。成家以后,不但要赡养老人,还要供养儿子上学,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仅靠书法的收入是不够的,他只能做一些市场需求量大的工作来贴补家用。

琐碎的生活,并没有掩盖掉李方平人生的底色,书法依然是他最爱的东西。父亲曾劝他外出打工,一是增长见识,二是大城市总比小地方赚的多。他犹豫再三,还是放弃了。为了省钱,他把店面从临邑搬到了孟寺,名字也改成了“方平刻字社”。时光弹指一挥间,他就这样坚守在自己的小店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内心却甘之如饴。

细细看挂在墙上的作品,与他略显粗犷的外貌全然不同,飘逸灵动,有如行云流水,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问及为何写行书,他的回答十分朴素:“行书实用,老百姓看得懂,要的人多。”与诸多立志投身书法艺术的大师相比,这个答案并不崇高,也不伟大,却异常真实。身于市井之中,总要沾染世俗气息,于李方平而言,倾心书法是真,以之谋生也是真,这样真实的、鲜活的、有张力的生命态度,彰显了民间书法艺术的真实质地。

风雨乡邻泼墨香。在枣园村,李方平的名字总是和书法联系在一起。初学书法时,他跃跃欲试着给家里写对联,贴出去之后顿时引起了乡邻们的关注。由于他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苍劲有力,酣畅浑厚的好字,深得大家的好评,找他写字的人陆续多了起来。村里每逢年节和婚丧嫁娶,总少不了李方平的身影,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常常是从村头写到村尾。问及报酬,他不在意地说:“都是沾个喜气,乡亲们让我写是看得起我,又不是做生意,不收钱。”

民间书法或许会式微,但绝不会消亡。因为不论在任何时代、不论世界变成什么样子,总会有一些人出于“爱”而痴痴地练习书法,就算没有名师指点,就算落后于时代潮流,依然就如李方平一般,不改初心。

李方平与我们印象中古典化、贵族化、“择一事,终一生”的“名家书法”大师不同,他代表了书法艺术的另一系——“民间书法”。这种草根的、原始的却又饱含生命力的书法艺术,如原野上茂盛的青草一般,生机勃勃,蕴含着书法艺术创新的巨大力量。

书法,书心。提笔落墨,横横竖竖,点点画画,性灵溶于墨里,溢于纸上,皆是人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