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综述

问题在基层发现整改从上面入手——我市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王贺本报通讯员吴华
  近日,武城县老城镇张古庄村的贫困户李文贤和老伴忙着搬家。他家的土坯房马上就要改造,老两口需要到村里准备好的房子里住上个把月。
  李文贤家的老房子住了几十年,早就被鉴定为D级危房,老人知道贫困户可享受危房改造补贴政策,但真想改造却作难:政策规定,需要贫困户先垫资,县里验收后再补贴。他算算账,改造自家房子,老两口要先拿出2万多块钱。老人无儿无女,这钱真不是小数目。
  前不久,这条政策在当地有变化:从“先建后补”改为“先补后建”,变“群众负债”为“政府垫资”,由县级财政兜底解决。顺序一变,李文贤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眼下,当地已有137户贫困户享受到新政策,将陆续搬入新家。
  危房改造,补贴顺序需要“变一变”——这是在精准扶贫“回头看”中发现并及时解决的实际问题。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从今年3月1日开始,对全市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全面“回头看”。市级领导同志带领106个工作组遍访扶贫工作重点村、每一个贫困户,无死角宣传政策、发现解决问题。两个月过去,一批具体问题被发现、被解决,党委政府的关怀也送到每个贫困户身边。
政策关怀送下去群众需求带回来
  为什么开展“回头看”?春节前后,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四不两直”调研中发现,尽管各级对打好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一直高度重视、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一些基层干部工作不到位、服务不精准、作风不严实的问题仍然存在,少数贫困群众脱贫后对党委政府的兜底政策和跟进措施不了解、不知情,有的甚至不愿摘掉贫困户帽子;工作实践中,在防止贫困人口特别是“老病残”返贫等方面研究还不到位、不精细,脱贫工作的可持续尚有短板。
  为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从严从实、敬终如始打好脱贫攻坚战,尤其是着力解决好扶贫工作中的作风不严不实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市委责成市、县有关领导同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3月1日,全市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会议召开,确定由28名市级领导同志带队、41名市直部门“一把手”牵头,抽调161名市直部门干部、648名县乡干部组成106个工作组,深入到全市6540个村庄、7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52234个贫困户中,全覆盖、无死角宣传政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人口的关心关怀宣讲到群众,把中央精准扶贫政策以及“三年攻坚、两年巩固”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落实到群众,把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的需求带回党委政府。
  在这次“回头看”工作开展之初,市委为了充分调动基层干部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明确提出“一般性工作问题不追责、不问责”,让大家放下了思想包袱,真心实意投入到“回头看”当中。同时,市委明确要求各工作组必须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做到不漏一村、一户,该走到的走到、该说到的说到、该问到的问到、该做到的做到,认认真真地走访宣讲,梳理问题、建立台账,逐一整改落实。“回头看”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一并纳入整改范畴,统筹谋划。
  一时间,106个工作组、近900名各级干部分赴最基层,对贫困群众一家家、一户户走访调查。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宗教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点半学校”等情况逐村走访检查,制定整改措施。
  沉到最基层,来到群众身边,才能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这次“回头看”中各工作组共查实八大类458个具体问题,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97条,政策遗漏、帮扶责任落实不到位、因病返贫等问题被查找出来。
坚持问题导向真发现真整改
“走访中,我们发现有的帮扶责任人并不熟悉扶贫政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强化对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教育培训和派驻管理。还要加强考核,把工作实绩考核情况作为派出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让一线的责任人真正担起责任。 ”5月8日,一位“回头看”工作组的成员告诉记者,2个月的入户走访,具体问题陆续被查出。
  比如,我市自2016年以来推行“四点半学校”,由各级妇联牵头,农村“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退伍军人、老教师)为主体,利用农村办公服务场所,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教育、关爱服务。这次“回头看”中,工作组发现,“五老”人员由于年龄偏大、学历较低,只能看护孩子,教育辅导跟不上。
  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经研究,市委决定总结推广乐陵市、武城县的做法,鼓励支持以学校为主体、现任教师为主力,坚持公益性,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办好“四点半学校”,把儿童安全和教育两个方面都抓好。
  从“四点半学校”到农村危房改造,从低保认定不精准到教育补助不到位,各县市区坚持边查边改、即知即改,“回头看”查实的458个扶贫工作具体问题中,431个问题迅速整改完成,一些带有普遍性、制度性、长期性的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回头看”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同时,“回头看”工作促进了党委政府扶贫政策的落实落地,也检验了各级干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能力和作风,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给予一致好评。许多贫困群众反映,以前对政策不明白、不清楚、不放心,现在干部上门面对面讲政策、送温暖,心里敞亮了,也踏实了,打心眼里相信党、依靠党、感谢党。各级干部也普遍经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群众观念教育,增强了做好工作、为民服务的紧迫感、责任感。
  但一次“回头看”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可能消除所有返贫因素,有些属于长期性、制度性的问题,需要创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才能根本解决。“贫困户居住疑似危房,存在安全隐患,但未作鉴定……贫困户脱贫成效不稳固,有的存在返贫风险……有的贫困适龄学生未享受到教育扶贫相关补助金……”5月6日,全市精准扶贫“回头看”问题整改交办会召开,会上下发有关部门整理的精准扶贫“回头看”问题整改责任清单,8方面20类问题赫然在列,桩桩件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全市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败。会上,市委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去抓”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八个精准”的要求,逐项建立清单,逐村、逐户、逐项整改落实。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攻坚,落实政策,精准帮扶,严格监管,兑现考核,该撤换的及时撤换,该问责的坚决问责。 11个工作组要对“回头看”进行“再回头”,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确保6月底前问题全部“清零”。
精准加大有效制度供给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
“回头看”中发现的基层党建、乡村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宗教、社会治安、“四点半学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既是影响基层基础巩固的短腿弱项,也是影响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因素。这些都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举一反三、深入研究、尽快解决。“回头看”中,很多工作组都表示,“老大难”问题,不少是政策落地不精准,制度、机制不可持续造成的。
  问题在基层发现,整改却要从上面入手。市委在“回头看”工作中深切感受到,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在各级党委特别是在市委,应提高政治站位,搞好顶层设计,加强有效制度供给,建立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中,不少工作组表示,有的地方政策托底不到位问题突出,增强脱贫工作的可持续性特别是防止“老病残”返贫,将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期任务。有的地方,已脱贫群众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改善,但还延续旧的生活方式、陈规陋习。比如,家中改气改电后冬季仍在烧煤取暖,家里垃圾乱放、柴草乱堆,等等。说明这些群众虽然物质上脱了贫,但精神面貌并没有改变。有的贫困村班子薄弱,虽然新建改建了办公场所但服务并没有提升,村干部值班不经常、了解群众需求不及时、服务不到位。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有效的制度供给。
  针对政策托底不到位的问题,市委在临邑县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在全市建立大数据、高效率、全覆盖的“大救助”体系,统筹民政、住建、卫健等部门的救助资源,力求做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一窗救助、多元共助”,从而建立起党委政府引导、相关部门协同联动、运转便捷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确定由民政部门牵头,每年至少对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一次全面走访,对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或纳入保障范围,并探索建立“兜底一批”长效工作机制。
  围绕农民生活方式落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的问题,市委决定坚持物质与精神“双脱贫”,用两年时间在全市农村开展文明生活方式行动,从改变生活习惯抓起,真正让农民群众在干净文明的环境中过上幸福生活。
  针对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不强的问题,市委决定从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入手,对不适应、不合格的村级班子及时调整和充实,下决心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消除软弱涣散班子,选好配强农村带头人,提升农村“两委”班子的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基层党员干部的培养、管理、使用,今年着力解决2000个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把更多的致富能手、青年人才纳入党组织队伍,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奔康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市县两级党委组织部长、乡镇组织委员要常态化联系7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乡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常态化联系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5月10日,《中共德州市委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社会大救助体系的意见》《中共德州市委关于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文明生活方式行动的意见》《中共德州市委关于充实加强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村级班子的意见》三个文件印发执行,对“回头看”中发现的几个突出问题正式“亮剑”。
  下一步,我市还将围绕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创新机制,激发已脱贫人口奔康致富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实现稳定脱贫。围绕提高扶贫项目可持续性创新机制,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扶贫产业园,加强对1321个扶贫项目的运营监管,确保每个项目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扶贫产业充分发挥可持续扶贫作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