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在德州

五四运动在德州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举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使之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五四运动起因于收回山东主权。自1918年11月25日开始,山东人民为收回主权进行了一系列抗争活动,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以山东各社团为主体,以通电为主要形式,强烈呼吁北京政府坚持公理、取消密约、维护主权的社会活动。对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及全国各地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前奏。

山东的群众爱国运动在德州特别是沿津浦铁路的部分县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在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的带动下,德州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烧了起来。

在济南读书的齐河县学生杨云峰、邹冬严、王子绰等人,受济南学生会派遣来到齐河县,他们到县城高等小学演讲。经宣传发动,100多名学生很快组织起来,成立了学生会,推举孙道敦为首领,到校长室跪地请愿。学生们说:“校长,国家快亡了,我们也来罢课了!”请愿过后,学生们在操场上排好队,敲锣打鼓上街游行,一路呼喊口号,散发传单。游行过后,齐河高等小学和桑业学校举行了7天的集体罢课,广泛开展演讲,查禁日货。在学生们的感召下,一些商人也很快组织起来,成立“十人团”(即每十个人为一个小组织,互相监督抵制日货。)抵制日货。集体罢课后,学生们不顾反动当局的禁令,分组回到家乡进行宣传,利用集市慷慨陈词,开展演讲。主要内容是:反帝、反封建,提倡民主科学;收回青岛和胶济铁路;抵制日货,号召成立“十人团”。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延伸到农村。

1919年5月28日,德州师范讲习所、第一高等小学、第二高等小学等学校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集合在第一高等小学(吕家街小学)操场,举行示威游行。游行队伍每人手持小旗,上写“抵制日货”“收回青岛”“惩办卖国贼”“打倒帝国主义”等标语。游行队伍途径火车站马家溜口街(今商业街)、太平街、南门口,沿途高呼爱国口号。各校还组织学生到街头宣传,劝告民众不买日货。到商店盘查日货,有不良商人偷运日货,被学生查获,当即烧毁。6月13日,博文中学(今二中)学生罢课,并发表罢课宣言书。6月19日,山东赴北京请愿团83名代表路经德州,各校师生去火车站欢迎,群情激昂。请愿代表团向师生表示决心:“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1919年6月11日,武城县各校学生在县高等小学召开大会,成立武城学生外交后援分会,联络绅、商、学各界,于6月13日召开全县国民大会,学生马杏林在大会上激昂慷慨,当场咬破手指,血书“良心救国”,以示爱国决心,此会在全县产生极大影响。

陵城区宋集村宋建谋毕业于德州高等小学,在本村任教。五四运动爆发后,经常步行30多华里来往于家乡和德州之间,到母校打听运动消息,寻找进步书刊、传单,利用集市设场演讲。刘辛庄村正在土桥学校上学的王凤岐,以少年特有的勇敢投入到反帝爱国行列。他自己出资置办了油印机、铜鼓、铜号,和进步师生一起上街宣传,号召抵制日货。他讲述帝国主义屠杀我们同胞的罪行时义愤填膺、声泪俱下,在场群众无不为之动容。以宋集、土桥一带为重点的爱国运动很快在全区展开。

平原县城内高小、蚕校、商校的进步师生也走出校门,开展宣传活动,发动群众抵制日货,有的学生因“过激”而被校方开除。

临邑县城高等小学学生召开大会,邢耀荣等4名学生当场向县当局写血书,表示誓与国家共存亡的决心。县图书馆和高等小学的学生联合起来,张贴标语、设宣传棚,组织演讲团,唤起民众,齐心救国。在学生的感召下,一些商人也很快组织起来,成立团体抵制日货。在县内弥陀寺附近的群众,赶走了美国宗教特务代牧师。

五四运动爆发后,禹城市在京、津、济各学校的学生们回到家乡,高举“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旗帜到街头进行宣传讲演。年仅12岁的马毅之(禹城第一任县委书记)也召集一群小学生站在街头列队欢迎,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的口号。

宁津、乐陵、庆云在天津进步学生的带动下,夏津在济南进步学生的带动下,也举行了集会和游行示威,组织罢工、罢课、贴标语、发传单、检查抵制日货,深入农村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五四运动在德州大地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潮。在运动中,涌现出一批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新的先进分子。并由此引起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以贾迺㕊、马馥塘、李宗鲁为代表的一批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很快成为德州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起人。1924年春,贾迺㕊创建了德州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齐河里仁庄党支部,成为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之后,各县市区也相继建立了早期的中共党组织。德州成为全国党的活动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作者|中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院长 李士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