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

初遇德州黑陶是在10多年前。那是一件黑陶笔筒,高约15厘米,口径约10厘米,底部刻有“德州黑陶”字样。圆形筒体上,通体镂空透雕着莲花图案,花、叶、茎形象生动逼真,色泽黑中透亮,确有“观之若玉,抚之若肌,叩之若磐,呵气生津”的美感。在古朴凝重的独特韵味中,散发出的那种拙朴之美深深打动了我,恰若一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黑美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萌生了探寻它身世的浓厚兴趣。

  年前,到德州出差,途经梁子黑陶文化园,终于了却了这桩多年的心愿。在梁子黑陶文化园,公司副总经理张振斌热情接待了我。张振斌既是梁子黑陶文化园的管理者,又是一位黑陶雕刻艺术大师,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雕刻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

  说明来意后,张总一下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道:德州黑陶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多年前,德州地域就是“有鬲氏之国”,只可惜随着商代青铜器的异军突起,这种工艺精致的远古技艺由盛转衰,最终销声匿迹。直至上世纪80年代,经过精心挖掘整理,才使德州黑陶重见天日。几十年来,在以梁子黑陶创始人梁丽霞为代表的无数黑陶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使德州黑陶成为响当当的地方文化名片。

  说话间,张振斌把我带到了展室。展室的展品,大都是梁子黑陶的早期作品,做工简洁酣畅、古朴凝重,光泽黑中透亮,沉着典雅,质感细腻润泽,坚实厚重,给人以乌金墨玉之感。透过这些展品与生俱来的那份质朴纯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凝聚了几千年的黑陶文化精魂。展品不但保持了浓厚的传统特色和艺术个性,还充分展现了梁子黑陶的创新发展历程。

  经张振斌介绍,我了解到:书画刻陶作品是采用篆刻技法把中国书画艺术与黑陶有机结合,线条刚柔并济,人物栩栩如生,书法酣畅淋漓,把微雕技术镶嵌其中,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汉像石作品,是用合金刻刀在烧制好的陶体上,以雷纹、平板纹、点缀纹等多种表现手法凿刻而成,大大提高了黑陶作品的艺术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汉瓦当作品,是将汉代瓦当图案与文字的整体美、对称美等艺术美融汇于刻陶之中,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折射出迷人的时代风采;“聚宝盆”上的《道德经》,是采用微刻技术雕刻的,全文5000余字刻于方寸间,展现了精湛的微刻技艺……

  细心观赏着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黑陶展品,我仿佛看到了梁子黑陶从工艺品向艺术品的嬗变,由衷为他们“励志融创、精工尚艺”的精神所折服。

  在传统黑陶制作工艺中,拉坯是黑陶的基础。在拉坯车间,成型大师孙连伟正在用红胶泥“变魔术”。只见他截下一坨圆柱形红胶泥块儿,掷于旋转着的拉坯机转盘的中央,双手蘸蘸水,先是把双手拇指摁在泥料中间位置,其余手指环在泥料四周,扶起一个像小桶一样的“泥头”。然后,泥随手变,手随泥舞,“泥头”乖巧、顺从地随着旋转慢慢升高、延展、合拢、弯曲……短短几分钟,一件造型考究、线条流畅、精巧细致的器物便呈现在我面前,方才那坨再寻常不过的红胶泥,瞬间便具有了生命的灵性,一件近乎完美的陶坯瓶诞生了!

  隔壁的软刻车间里,几位软刻师傅正在将设计好的图案轻轻印制在泥坯上,然后用刻刀在泥坯上进行刻、画、雕、印等技法的操作,那聚精会神的样子,比绣花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用灵巧的双手,赋予了陶坯更丰富的美感。

  在梁子黑陶文化园,经过半天“走马观花”后,深深为家乡这片厚德载物的热土,培育出“德州黑陶”这一璀璨的文化艺术奇葩,而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梁子黑陶人以运河水滋养出的聪慧灵秀,发掘了德州黑陶几千年的深沉与厚重,使之散发出时代气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让德州黑陶凝聚了土之厚重、水之柔美、木之秀拙、火之刚烈,蕴含了德州大地厚德、包容、图强、传承、创新的人文情怀。

  相比作品,德州黑陶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和发展,更令我感动。在他们心目中,黑陶已不单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融入了历史沧桑和浓厚文化气息的精神所在,有了这样厚重精神积淀的魂魄,相信德州黑陶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刘立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