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军:用一所庭院映射社会变迁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王晓松

他不是作协会员,近期,却突然在作家出版社出了书——他的这本处女作《庭院深几许》竟是一本36万字的长篇小说,该书的出版还被列入了“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文艺报》2019年第一期以大半个版面摘登了第一章。

这位足以引发读者好奇心的宁津作家,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些的?4月3日上午,记者对李风军进行了独家专访。

忆缘起:多年文学梦,一朝发新芽

虽然刚刚出版了处女作,李风军的文学梦其实已经延伸了四十多年。

或许是受多年来从事文字工作的父亲影响,1959年出生的他,从小学时就迷上了写作文。

高中时“文革”还未结束,却没有阻挡他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那时我经常到图书馆去借书看。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郭澄清的《大刀记》,还有《闪闪的红星》等,那时的很多小说我都认真读过,自己也写过十几个短篇,一些诗歌。在宁津一中写的所谓的小说,曾请老作家郭念军指导,请并没给自已任课的苏凡、姚书岩老师指导,请文化馆的人指导。”他回忆说,“我17岁那年,高中还没毕业,县里准备为《大刀记》出一本评论集,面向工农商学兵征稿,我的那篇《敢于斗争的颂歌》就入选了。由于种种原因,这本评论集最终没能出版,而是出了油印本,这个油印本我至今珍藏着。”

高中毕业以后,李风军到宁津县委报道组工作,从此开始和新闻报道打交道,直到1982年。1986年,李风军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干部班,系统地学习文学,这再次刺激了他阅读和创作的欲望,并对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然而毕业后,由于工作繁忙,梦想很快又被搁置了。

2012年10月,“全国首届郭澄清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大奖赛”在宁津颁奖。在颁奖活动中,李风军幸会张炜、李掖平等著名作家、评论家。(他保存的长篇小说《古船》,是张炜在山师大签名售书时所得;李掖平是他山师大的现当代文学老师。)李风军的文学梦再次被点燃。于是他又捧起《古船》《白鹿原》《巴黎圣母院》等文学名著认真品读。

一年多之后,李风军开始有了自己也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

谈创作:把几十年见闻,用小说“说”出来

想动笔了,写什么题材?路遥《平凡的世界》带给了李风军灵感:写改革开放!“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赶上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除了从事新闻报道、公文材料等工作外,还做过县信访局局长、乡党委书记、县建设局局长、统战部长等工作,从多个方面见证了改革开放几十年城乡的变迁。”他说,“为写改革开放,我买了衡水作家李祝尧的一本《破茧而飞》,这部长篇小说是作家出版社‘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丛书’之一。我就想,我的作品就要瞄准改革开放40周年。”

2014年4月,李风军正式开始了创作。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写作。特别是晚上,别人都在看电视、遛弯,他却坐在电脑前创作。“刚开始有时真熬夜,后来我逐渐不再写到那么晚了——不然到晚上睡觉时,还满脑子都是书中的人物、事件,真的影响休息,毕竟我也五十多岁的人了。”

虽然为了梦想“拾起了一个大活儿”,但直到初稿完成,知道李风军在写小说的人也只有他的家人,和他的好友《大众日报》记者朱殿封——他是这部小说的第一读者。“我想,要悄悄地写,别声张。就怕在写的过程中有别人问东问西,搞得我压力怪大的。”

就这样,李风军默默地在电脑前耕耘了两年多,2016年5月,这部书的初稿终于完成了。

论技巧:注重个人命运、情感的表达

在下笔写小说前,李风军阅读了大量的同题材小说,除了路遥等人的作品,《英雄时代》《骚动之秋》《抉择》《湖光山色》《都市风流》《譬如朝露》《土窑》等。他把这些作品进行了认真地比较,并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了思考。

主旋律的作品一般被认为是格式化、刻板化,不容易生动地表现。李风军说:“若只写主人公的创业故事,生活化的内容不足,会让普通读者感到不够亲切。一句老话:‘文学是人学’,那么写这部作品就要注重个人情感的传达,个人命运的传达。一个宏大的题材,只有融入个人的命运在情感之中,才能有看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家庭展现社会变迁,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于是,写韩玉林和妻子李桂花的辛酸苦辣、七个女儿的情感纠葛,用这样一个大家庭去表现,作品也就活了起来。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女儿多了,容易出故事,戏就更好看了。特别是李春香,把整个家庭的故事搅活了。

作品是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怎么才能体现国家那些大事,有大的信息量?对此,李风军进行了深入的思索。“我发现,写改革开放的小说,有的主要写一个企业,有的写一个村,还有写城市建设或更广阔的天地。但故事定位在一个县城展开的很少。故事在县城,我也熟悉。”这样,家庭就更多地连上了社会,更多层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李风军成功地把自己多年来的阅历,自如地应用到了作品中。谈到小说中人物的原型,李风军说,那是生活中各种熟悉的人的综合体。“有朋友读了这部书后说他在‘对号入座’,看书中的人物分别像生活中的哪个人。我就告诉他:你不应该这么看,我也不可能这么写。所有人物的情况和所做的事,都是为了需要而设置的。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若有人说,那一个人物指的是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完全不符合事实。”

谈未来:因为热爱,还会继续写下去

“平生第一次写出这么长的小说,但我对发表之类的事知之甚少。”2017年7月,李风军大胆地把稿子送到了作家出版社,得到责任编辑韩星先生的热情帮助。

李风军说:“韩星老师没有因为我这个无名之辈而小看我,而是认真地看了我的作品。他看后在邮箱给我回复近千字,充分肯定了我作品的优点,同时指出必须“做减法”(当时电脑测字就43万)。这样,修改时书中一些与主线关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内容删减了12万字。作品原名《燊城》,“燊”字来源于他在山师大上学时的一个小笑话,已写入作品中。这个字是旺盛的意思。“燊城”写的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兴旺发达的一个县城。李风军说,韩老师指导很细很认真,书名都帮助反复斟酌,将最初的书名“燊城”改为了“庭院深几许”。“庭院深几许”来源于北宋欧阳修的一首词,这个标题显然更加贴近读者。

李风军还表示,已经删减掉的内容,他不会扔掉,以后可能还会修改整理成一些中短篇小说或其它作品。此外,他还说,支撑着自己努力完成这部长篇小说的最大动力,就是对文学的满腔热爱,“退休之后,人不能闲着,我还要继续写下去。步入社会就赶上了改革开放,还是那句话,几十年来看到的听到的太多了,要尽量用小说多‘说’出来。”

《庭院深几许》故事梗概

韩玉林曾是国营企业的总经理,他在改制中遭暗算被打了“黑枪”,愤然出走,拉起一帮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风起云涌中,如鱼得水,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明星企业家。他与小人巧妙周旋,与跨国公司总裁斗智斗勇,以诚信为本,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女儿国”也是一个小社会,韩玉林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或端庄稳重,或奇谋善断,或古灵精怪,她们之间和睦相处,也不乏金钱、地位、情感的纷争。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小女儿误入歧途,使家族企业遭受巨额损失,在双重打击下,韩家妻死女散,风雨飘摇……暴风雨过后见彩虹,亘古不变的还是根深蒂固的亲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