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安乡:现代农业开启群众致富之路

近年来,宿安乡将农业结构调整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坚持“三个一万”的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即“南有万亩品质蔬菜示范园区,中有万亩设施农业发展园区,北有万亩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目前,“三个一万”已初具规模,为宿安乡在产业振兴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宿安乡走在了现代农业发展前列。

品质蔬菜园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宿安乡万亩品质蔬菜示范园区位于宿安乡南部,园区主要种植各种适时蔬菜,主要品种有美国“脆心圆三号”芦笋、韩国“金富玉”娃娃菜、日本“炎秀”西兰花、“凤丹”油用牡丹、“金银粟”水果玉米、“明珠”散花、“洁如美”白萝卜、“红玉秋”红萝卜等。园区内采用等距种植、微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以实现产量高、果型均匀、污染低、节约成本;园区大力发展订单种植,与德国胡培顿、福建立兴以及延吉州政府等建立合作关系,最大限度规避市场风险。

“我们村的地全都流转给了农场,每年农场都给我们一份土地流转费,自己的地流转出去了,我就在农场打工,每天有个六七十元的收入,一年可以在农场干六个月的活,就有10000多元的收入,其余时间我再打点零工,每年总收入就能达到三四万元!”高辛村王大哥高兴的说。

设施农业发展增强农民群众幸福感

位于宿安乡中部的设施农业大棚种植区,以蔬菜温室大棚为主,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西胡、丝瓜等。目前,宿安乡中部设施农业种植区的温室大棚已发展到2000多个,全部经过临邑兴达蔬菜合作社与厂商对接,将蔬菜对外销售,每年对外销售的果蔬可达10万余吨。

中部设施农业种植棚区全部为农户自发种植,每个高标准大棚4.5亩,单个大棚一年种植两茬果蔬,除去人工费及其他费用,农户的年收入可达12万元左右,大大提升了种植户的幸福感。

“我们的大棚配套引进微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既省去了繁琐的灌溉施肥过程,又达到节水节肥的效果。而且一年两茬种植,每茬就能卖出六七万,两茬下来,哪年不收入个十几万,不用出去打工,每年就可以有十来万的收入,心里别提多美了!”大孟村大棚种植户孟宪虎激动地说。

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现代农业新格局

2017年以来,宿安乡高起点谋划,以招商引资与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在宿安乡北部试点循环农业模式,将兴达蔬菜产业园和陛越农场的蔬菜废料经过处理之后作为汉世伟生猪养殖基地的饲料,养殖基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在经过收集和合理化处理之后,经管道运至蔬菜种植区域,成为蔬菜成长所需要的肥料。以此为一个循环周期,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循环链,使上一级废弃物成为下一级生产环节的原料,周而复始,有序循环,实现“低成本、高利用、低排放、再循环”,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我们养殖基地的建设已接近尾声,正式投产运营后,母猪存栏量将达到16000只,年产幼崽42万只,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式生猪繁育基地。公司与兴达蔬菜产业园和陛越农场合作,形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既节约了成本,又保证了饲料的绿色无污染,让母猪更加健康。公司采取订单放养的模式,让农户通过饲养合同猪实现增收,预计我们基地可对接合作农户300户,每户年增收可达15万元。”汉世伟生猪繁育基地负责人刘永款说。 (齐 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